目前分類::: 人生 life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年新氣象,二○一○年,你最想改變什麼?

農曆年前夕,《商業周刊》與一○四人力銀行合作「台灣人,你想改變嗎?」網路問卷調查,結果出爐:九四‧三%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

改變大調查出爐,台灣社會兩項發現

他們最想改變自己什麼?「不抱怨、正面思考」最多,占三六‧一%,其次是「每週固定運動三次、減肥又健康」及「把語文學好,增加工作競爭力」。由此份問卷,我們發現二層意義:

發現一:想改變的都是小改變,反映當下社會氣氛是反求諸己,從個人最需要也最容易改變的事開始。

心理學家王浩威分析,多數人想改變的,都是個人思考、健身習慣等自身周邊最常被發現的項目,相較之下,「從現在起,勇敢完成一件十八歲時的夢想」、「做一件到七十歲想到都會笑的事」和「增加美好的性經驗」等夢想類改變,排名相對落後。

「多數人傾向保守型的改變,而非攻擊型的改變,顯示出集體心態比從前更保守。」王浩威分析。

不過,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傳人果東方丈說,保守另個意義是先求穩,見機行事,而不是貿然行事,因緣成熟時則發大願心做利益大眾的事。「真正的改變,是從修養自己開始,再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動他人。」

發現二:台灣人的人生轉折提早到三十歲。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的改變,可分為提高外在競爭力的「攻擊型改變」,和培養內在條件的「防禦型改變」,而「轉攻為守,則被視為中年危機的分界,」王浩威分析。

我們再對問卷進行交叉分析後發現,三十一歲以上的族群傾向選擇「防禦型改變」,其中,「不抱怨」、「固定運動」和「有耐心」是他們最希望改變的三個選項。王浩威由此推估,此刻的台灣社會,「三十歲就出現轉折,回歸自我。」

王浩威進一步分析,台灣人的生涯規畫模式,經過三種演變。第一種稱為「李登輝人生」,也就是像李登輝一樣,每完成階段式目標,馬上朝著下階段目標邁進,所以假設三十歲的目標是成家,四十歲就要追求社會地位,五十歲、六十歲繼續下去。「人生就是一個從左下往右上成長的直線,不停的求進步,」「是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典型生涯規畫。」

第二種稱為「失樂園人生」。《失樂園》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暢銷小說,描述一個雜誌社總編輯,享有社會地位,卻在五十歲左右遭逢事業瓶頸,產生中年危機,最後導致外遇。

一九八○到九○年代的台灣社會,上班族普遍在五十歲左右面臨職場高原期,不上不下;原本直線向上成長的人生曲線,到了五十歲開始維持平盤、甚至反轉走下坡,就是此典型。

第三種則是台灣目前的狀態。美國知名心理醫師克利絲汀(Kenneth W. Christian)稱之為「低成就趨勢」(Underachievement)。

克利絲汀在其著作——《這輩子,只能這樣嗎?》(Your Own Worst Enemy)中提及,一九七○年代所定義的「低成就」,普遍指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低於能力範圍;但到二十一世紀,「低成就」現象已經擴大到個人心理層面的自我設限,包含幾個特徵:容易放棄、猶豫不決、缺乏計畫和執行力、做事拖拉、凡事力求簡化、害怕失敗等。

也就是說,固然有九成四的人想改變,但大環境艱難,多數人最後可能仍無法改變。原因何在?「因為人既希望新現象出現,另方面又捨不下舊有的環境,害怕改變,一變動就惶恐不安,」法鼓山住持果東方丈說,「唯有學習放下的勇氣和智慧,才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成長、改變。」

放下過去,雖是一念之間,卻也需要鍛鍊與時間。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類的改變過程包含五個階段:思考前期、思考期、準備期、行動期和維持期。

前兩個時期,個人仍停留在自我探索方向的階段、無法捨下舊有環境;中間兩個時期,在確認方向後開始行動,並得到改變後的初步結果;最後一個時期是要把改變內化,徹底放下。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10/16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赴美視察業務,在美國十五號凌晨於睡眠中安詳辭世。王永慶的人生是一部精采的奮鬥史,也是白手起家的代表作,為台灣企業家留下永遠的典範。

《王永慶奮鬥傳奇》的作者郭泰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研究王永慶,搜集王永慶近四十年的演講稿與媒體報導,加以整理分析。詳細紀錄了王永慶的人生觀,他創業成功的經驗,以及他的做事觀念、態度、方法與毅力,留給立志成功者一面最好的鏡子

而在《王永慶給年輕人的8堂課》書中歸納出王永慶成功的八大因素:追根究柢、務本精神、瘦鵝理論、基層做起、實力主義、切身感、物美價廉、客戶至上。在書中,王永慶所講的道理都淺顯易懂,卻是他數十年從不斷地挫敗中累積出來的寶貴心得,因此句句珠璣,充滿哲理,發人深省。

「勤勞樸實、追根究柢、止於至善、奉獻社會」是台塑的企業精神,「管理合理化,止於至善」則是台塑企業的管理哲學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句話這麼說:「當土地變成流沙時,就是最寶貴的學習以及最持久的成長將要發生的時候。」身陷逆境,如果能夠以智慧來面對危機,危機最後將可以轉為光榮事件,同時成為促進成長的寶貴觸媒。

以下十項原則,有助於順利度過危機或逆境:

不要成為問題的一部分:把焦點放在可以掌握的答案及解決方法上,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問題,將生命力放在值得投注精力的事情上。

承認並接受置身處境的事實:希望危機自然消失是緣木求魚,生氣或大吼大叫也無濟於事,否認問題的存在,情況可能會變得更惡劣。

仍然致力於為自己創造新生活:即使在最黑暗、最沮喪的時刻,儘可能照常過日子,將心思繼續放在該做的事情上,從不放棄。

允許這次的經驗為你開啟大門,學到該學的事:每種情況的發生,都是一種機會教育,學會克服自我之後,自我成長的機會將大大地增加。

保持積極的心態:成功的終極秘密,就是將心智放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不論處境看起來有多糟,總可以從中找到好的一面。

保持信心:有信心,可以加強潛意識,促使我們前進。

有意識地練習活在當下:過去無法改變,未來難以預測,但當下的每一刻都是創造未來的基石,目前才是最重要的,必須讓自己具備有效過好每一天的能力。

保持熱忱:熱忱創造喜悅,喜悅創造更多的喜悅。保持高度的熱忱有時並不容易,但做得愈多,就愈能駕輕就熟,結果總能夠反映你的投資。

投身公益:挪出時間進行慈善及非營利的活動,不僅可以獲得情緒及精神上的支持,也可以得到意外的回饋。

隨時將目標放在責任、正直與誠實上: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行為決定收穫,因果自有法則,我們所付出的,最後仍會忠實地回到自己身上。

﹝本文摘自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經驗學習》﹞ 

【2008/03/09 經濟日報】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八歲以前的張忠謀,跟著父母,持續搬家,坐在露天大卡車裡拉著綁貨的繩子一路顛簸,躲避戰火。但他日後回憶起,卻覺得無論近年的旅遊如何舒適與奢侈,最令他懷念的還從上海到重慶的跋涉。

大時代的動盪讓年輕時的他刻苦自律;而十八歲即赴美國求學的他,則在哈佛接收了世界的能量。 他在自傳裡寫道:「十八歲去美國前,父母是我的天地,之後我凡事只能倚賴自己。」

因為青年時特殊的生命經歷,他知道青年的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不久前他在新生入學典禮向上千名學生演講,當時他把牛頓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知道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每個當下的努力;他說這世代要先打破迷思,因為進了一個好的大學不等於鐵飯票,以後成功的機率也不一定比別人高。

競爭邏輯在改變,但不變的是持續的努力。大學生如何透過這位巨人的肩膀學習,以下他的演講應該會給許多青少年啟發。

-----------------------------------------------------------------------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國企業菁英競相投入「社會企業」,他們既能做好事、賺錢,又能圓夢。企業沒有營利與非營利之分,只有追求卓越與否的差異,這個概念同樣也適用在個人身上;把握追求卓越之道的原則, 

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事情,又能事業成功,同時對社會有積極貢獻。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賺錢或事業成功?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做一個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人? 

如果說,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同時擁抱上面三種人生,你想知道嗎?

先看看他:傑夫.斯考爾(Jeff Skoll),eBay的第一位總裁、第二大股東,離開了eBay後,擁有四十億美元身價的他,沒有再去投資科技業,反而選擇去拍電影。不僅因為他年輕時的夢想—想去寫書,可以感動人心,改變世界,更因為他罹患癌症的父親,對於無法趁年輕時完成諸多夢想的遺憾,讓他決定放手去做。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 the workforce becomes more accommodating to occupational "fluidity," staying in one career seems like a thing of the past. So potential career switchers taking the MBA route shouldn't balk at veering off the steady path. Instead, experts point out that going to B-school in order to make a transition really works.

Career center professionals, such as Abby Scott, director of MBA career servi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s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regularly see career switchers in action and are more than willing to discuss suggestions for pulling off a flawless career change (see BusinessWeek.com, 7/6/07, "Real Life Career Changers").

Scott, a former product manager, recently spoke with BusinessWeek project assistant Alina Dizik and offered some quick tips and advice to potential career switchers. Here are edited excerpts of their conversation.

Are many MBA students going back to school in order to make a career switch?

Certainly. During orientation, we always ask, "Who knows exactly what job they want to be doing after graduation?" Only 20% of the hands go up. Then we say, "Raise your hand if you don't know what you want to do and know you don't want to go back to what you were doing." Almost all of the hands in the room go up—that's our informal poll.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紐約時報刊載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十五則婚前不能不問的問題!
我轉載並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因為其中一些問題是大家覺得很一般的問題,但是有些卻似乎反映了這個新時代才有的現象, 跟大家分享一下 ^^

Relationship experts report that too many couples fail to ask each other critical questions before marrying. Here are a few key ones that couples should consider asking:

1) Have we discussed whether or not to have children, and if the answer is yes, who is going to be the primary care giver?
考慮是不是應該有小孩? 如果答案是"YES"的話,誰是將來主要負責照顧小孩的人? 看來照顧小孩是忙碌的上班族需要面對的問題,如果沒時間照顧小孩,沒有給他良好的教育,不如不要生好了><"

2) Do we have a clear idea of each other’s financial obligations and goals, and do our ideas about spending and saving mesh?
是不是清楚對方的財務狀況還有目標以及共同支出跟儲蓄的想法?

3) Have we discussed our expectations for how the household will be maintained, and are we in agreement on who will manage the chores?
是不是曾經討論過如何維持這個家庭,以及這個家庭的雜務(瑣碎的事情),將由誰來管理? 沒有人想要做家事,真是千古不變...

4) Have we fully disclosed our health histories,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我們是否都對自己的健康,無論是生理上或者是心理上的狀況,完整的告訴對方?

5) Is my partner affectionate to the degree that I expect?
我的另一半是否如我期望的那麼深情且溫柔? 很多人婚後嫌老公不夠溫柔或者是老婆不夠美麗!這些問題早該想好了.....

6) Can we comfortably and openly discuss our sexual needs, preferences and fears?
我們是否能坦率且自在的討論"性需求","性喜好"還有"性恐懼"? 老美果然開放...

7) Will there be a television in the bedroom?
將來臥房是否會有一台電視? 電視會為對方的生活帶來困擾! ><" 我太好睡了沒想過這個問題...

8) Do we truly listen to each other and fairly consider one another’s ideas and complaints?
我們是否真心地互相傾聽而且真誠地思考對方的想法還有抱怨?

9) Have we reache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spiritual beliefs and needs, and have we discussed when and how our children will be exposed to religious/moral education?
我們是否了解彼此的宗教信仰與需求? 我們是否討論過我們的孩子何時會接受宗教或道德的教育?

10) Do we like and respect each other’s friends?
我們是否喜歡和尊敬彼此的朋友?

11) Do we value and respect each other’s parents, and is either of us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the parents will interfere with the relationship?
我們是否尊敬彼此的父母且想過是否而是對方的父母是否會干涉我們的兩人世界? 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得細心思考~不過無論如何都應該在自己的家裡為對方說話,才不會把問題擴大到家庭的衝突.

12) What does my family do that annoys you?
什麼原因使我的家庭讓你感到不悅或困擾?

13) Are there some things that you and I are NOT prepared to give up in the marriage?
是不是還有某些東西,妳和我還沒準備好,是為了這個婚姻而拋棄的東西(這個講的應該是比較偏心理或習慣方面的事,在婚姻生活中,是不是有不願放棄、讓步的事情?)? 聽起來很籠統,但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14) If one of us were to be offered a career opportunity in a location far from the other’s family, are we prepared to move?
是否我們其中一個人得到一個就業機會,但是上班位置卻離另外一個人的家庭很遠,我們是否仍然準備遷居? 遠地就業的問題在都市化以及就業機會高度競爭下一直都是一個問題.不過婚後在兩地工作也算是長距離戀愛嗎?會不會有潛在的問題?(for example, 台商在大陸包二奶)

15) Does each of us feel fully confident in the other’s commitment to the marriage and believe that the bond can survive whatever challenges we may face?
是否我們對對方對婚姻的承諾有著充分的信心,並且這樣的承諾,無論遇到什麼挑戰,依然存在!?婚姻的核心價值,沒有這樣的考量就不必談結婚了!

大家對這十五個問題有什麼想法呢? 問問自己也問問自己將來的另一半吧!

from: 冬眠的腦,等待著春天的來臨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債風暴在過去兩年襲擊全台,五十萬卡奴,讓台灣社會從「大家都很會存錢」的舊有觀念中驚覺,原來年輕一代對於金錢的使用,和對於信用的認知觀念是如此薄弱,凸顯出台灣社會普遍處於「理財文盲」的危機。

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素養,將來邁向成功人生的機會就愈大。(圖片提供/今周刊)
究其原因,發現自小不管在學校,或是在家裡,金錢和性一樣,都被當成是私密的事而不被拿出來討論。而當「性愛學分」即將在九十八學年度納入高中選修學分之後,「理財」這件事,仍然是一個因無知而被忽略的話題。

然而,懂不懂理財,一樣是關係人生幸福的大事,如果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很有可能讓自己陷於負債的泥淖,嚴重者,搞不好還會讓家人同陷困境。

因此,財富觀念的傳承,必須比將財富交給兒女的那一刻更早開始;如果你只能負擔自己的退休養老,那更應該早一點讓孩子具備財務管理能力,免得孩子長大後,成為啃蝕你退休老本的啃老族!更有甚者,如果你想養兒防老,一個深悉理財的下一代,肯定才是你生命最後旅程的重要保障。也因此,教育子女正確的理財觀念,就成了你建構美好退休生活及圓滿幸福人生的最後一張關鍵拼圖。

在台灣,翻遍教育部頒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完全找不到和理財相關,有的也不過是稍稍談論到有關消費權益的內容。由前財政部長林全、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等財經金融界、教育、社福團體組成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於是參考美國Jump Start(成立於一九九八年,成員涵括了教育界、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等二十幾個專業團體)所提出的個人財務素養(financial literacy)指標,融合國內的財經環境,首先提出「九年一貫財金智慧教育指標」,希望教育部能將之納入課程綱要中。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旅行,也可以找到完整的自我。」許睿涵說,從升大二起,她每年寒暑假都會「一人走天下」到處去旅行,美、加、法、義、中、越等國都留下過足跡。許睿涵並發現,在旅行中接觸各式各樣人們的過程中,竟可以重新認識另一個自己。

環遊世界是很多人的夢想,認識異國文化、拓展自己的視野,是許多學子想出國遊學的目的。輔大四年級的許睿涵在進大學前也抱著同樣的夢想,想出國走走看看。然而出國後她得到的,不僅是異國的風土人情。

許睿涵說,旅行,包括從籌備出發、乃至在外自理食宿和交通的過程,與各式各樣的人接觸,更了解人性,也更了解自己。她回憶起途中等候補機位、等巴士、在客滿的旅館等候補床位,有時一等要等上數小時到數天。自己一個人在路邊等待的過程中觀察老老少少、形形色色的人,也想到自己,回想起自己從小到大、一路成長的過去,讓原本急性子的她漸漸磨出耐性。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st of us will change careers at least three times in our lives. And most of us will be nervous at one point or another in the process.

Invariably, you're giving up the known to pursue the unknown. So, even if you hate your current career, it's still scary to give it up.

Five Steps to a New Life

I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is arena. I've changed careers a lot, going from professional beach volleyball player to software marketer to entrepreneur to freelance writer. While I was doing that, my husband changed careers three times in five years.

Each change was different and difficult in its own way for both of us. But I've learned some tricks along the way to make career changes easier.

Here are five ideas to consider in your own career change:

1. Test things out before you make the leap.

You don't need to quit your current job to get started in a new career. Give yourself a chance to test things out. Try it on vacation or on the weekend. Try an internship -- there's no rule that says an intern has to be 19 years old.

It's very hard to predict what you'll like. Once you admit this and really try things out, you're much more likely to be accurate about what you're well-suited to do nex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make the very serious move of changing careers is to try out that career in a not-so-serious way. I've done this in the past, and I once discovered that I didn't end up liking the new career. This tactic can save you a lot of large missteps.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 had 40 years to prepare. But are you really ready?

Make no mistake: Retiring is hard work. You have to figure out where you will live, whether your nest egg is big enough and what you will do with all that free time.

About to call it quits? Before you hand in your notice, ponder these five questions.

1. Do you have enough saved?

Add up your sources of income. You will have social security. Maybe you will have a pension.

On top of that, there's the income from your savings. You might start retirement with a 4.5% annual portfolio withdrawal rate, meaning you would pull out $18,000 if you have $400,000 saved.

In subsequent years, you would step up your annual withdrawals with the inflation rate. If annual inflation runs at 3%, you would pull out $18,540 in year two, $19,096 in year three and so on. These sums would include any dividends and interest you receive. Keep in mind that part of this money would go toward taxes.

There's a good chance you won't have as much retirement income as you would like. To give yourself some financial breathing room, you might trade down to a smaller home, move to a less-expensive part of the country, take cheaper vacations and eat out less. If that doesn't make the numbers work, maybe you need to stick with your job a little longer or work part time in retirement.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堂課,課本沒教,老闆、同事不會直接講。
這堂課,沒有文憑,無法畢業,許多人學一輩子都學不會。
這卻是職場上最重要的一堂課:「做人」。

做事要緊,還是做人優先?
做「好人」還是做「自己」?


做人難! 

海皇帝杜月笙曾說,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一是場面,二是錢面,三是人情面,其中,最難吃的正是人情面。 

偏偏這碗難吃又難捧的「面」,在學校往往沒人會教,出了社會又沒人敢教,於是,我們得憑本能,不斷在人情困境中,學會做人的能力。 

儘管不容易,但並非沒有脈絡可尋。只要你能先釐清關於做人的幾項大哉問:比方說,到底是做事重要,還是做人重要? 

做事,還是做人? 

很多剛進職場的年輕人,仗著聰明才智,總覺得「實力決定一切」,做人不重要。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不是當面嗤之以鼻,就是在背後抱怨。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爾‧卡內基 (Dale Carnegie) 1888 - 1955.


卡內基所提出,三十歲以前不要去在乎的29件事。
Per Dale Carnegie, the 29 things that you shouldn't be care before you are 30 years old are:

1. 放棄 (Give up)

把握的反面就是放棄,選擇了一個機會,就等於放棄了其他所有的可能。
當新的機會擺在面前的時候,敢於放棄已經獲得的一切,這不是功虧一簣,這不是半途而廢,
這是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或者什麼都不為,只因為喜歡這樣做,因為,年輕就是最大的機會。
人,只有在三十歲之前才會有這個膽量,有這個資本,有這個資格。 

2. 失戀 (Lovelorn)

不是不在乎,是在乎不起。三十歲前最怕失去的不是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是夢想。
愛情如果只是一個過程,那麼正是這個年齡應當經歷的,如果要承擔結果,三十歲以後,­可能會更有能力,更有資格。
其實,三十歲之前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稍縱即 逝,過久地沉溺在已經乾涸的愛河的河床中,與這個年齡的生命節奏不合。

3. 離婚 (Divorce)

不是不在乎,是一切還來得及。一位三十八歲的女友與老公結婚十五年,冷戰十三年,終於分手。
她說:「如果說後來不願意離婚是為了孩子,那他第一次提出離婚我沒有­同意,現在想來真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那個時候早分手,我的生活絕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現在再重新開始,總覺得一切都晚了。」

4. 漂泊 (Drift)

漂泊不是一種不幸,而是一種資格。趁著沒有家室拖累,趁著身體健康,此時不飄何時飄?
當然,漂泊的不一定是身體,也許只是幻想和夢境。
新世紀的時尚領袖是飄一代,渴望漂泊的人惟一不飄的是那顆心。

5. 失業 (Unemployment)

三十歲以前就嘗到失業的滋味當然是一件不幸的事,但不一定是壞事。
三十歲之前就過早地固定在一個職業上終此一生也許才是最大的不幸。
失業也許讓你想起埋藏很久而塵封的夢想,也許會喚醒連你自己都從未知道的潛能。
也許你本來就沒什麼夢想,這­時候也會逼著你去做夢。

6. 時尚 (Fashion)

不要追趕時尚。按說青年人應該是最時尚的,但是獨立思考和個性生活更重要。
在這個物質社會,其實對時尚的追求早已經成為對金錢的追求。今天,時尚是物欲和世俗的­同義語。

7. 格調 (ambiance)

這是小資的東西,「小資」這個詞在今天又二度流行,追求格調就是他們的專利。
小資們說,有格調要滿足四大要件:智慧、素養、自信和金錢。
格調就是把「高尚」理解成穿著、氣質、愛好的品味和室內裝潢。
也就是大老粗只會表現談吐的庸俗,「小­資」們已經有能力庸俗他們的心靈了。
主流觀念倒不是非要另類,另類已經成為年輕人觀念的主流了,在今天,老土倒顯得另類。
關鍵是當今社會是一個創造觀念的時代,­而不是一個固守陳舊觀念的時代。

8. 評價 (Apprise)

我們最不應該做出的犧牲就是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我,因為那些對你指手畫腳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他們遵從的規則是什麼。
千萬不要只遵從規矩做事,規矩還在創造之中,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做每一件事,雖然這樣會麻煩一點。

9. 幼稚 (Childish)

不要怕人說我們幼稚,這正說明你還年輕,還充滿活力。
「成熟」是個嚇人的詞兒,也是個害人的詞兒。
成熟和幼稚是對一個人最大而無當、最不負責任、最沒用的概括。­那些庸人,絕不會有人說他們?
不信,到哪天你被生活壓得老氣橫秋,暮氣沉沉的時候,人們一定會說你成熟了,你就會知道「成熟」是個什麼東西。

10. 不適應 (Unaccustomed)

在一首搖滾?有這麼一句:「這個城市改變了我,這個城市不需要我。」
不要盲目地適應你生存的環境,因為很可能這環境自身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了。

11. 失敗 (Failure)

我的老師曾經跟我說,一個人起碼要在感情上失戀一次,在事業上失敗一次,在選擇上失誤一次,才能長大。
不要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樣的老話,失敗來得越早越好,要是三十歲,四十歲之後再經歷失敗,有些事,很可能就來不及了。

12. 錯誤 (Mistake)

這是年輕人的專利。

13. 淺薄 (Shallowness)

如果每看一次《泰坦尼克號》就流一次眼淚,每看一次《大話西遊》就笑得直不起腰,就會有人笑你淺薄。
其實那只能說明你的神經依舊非常敏銳,對哪怕非常微弱的刺激都會迅速做出適應的反應;等你的感覺遲鈍了,人們就會說你深沉了。 

14. 明星 (Star)

不是不必在乎,是不能在乎。
明星在商品社會是一種消費品,花了錢,聽了歌,看了電影,明星們的表現再好,不過是物超所值而己,也不值得崇拜呀?就像你在地攤上花­五十塊錢買的裙子,別人都猜是八百塊錢買的,物超所值了吧?你就崇拜上這身裙子了?

15. 代價 (Price)

不是不計代價,而是要明白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對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絕不是一句廢話。
否則,要到三十歲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曾經付出了多少代價,卻不明白為­什麼付出,更不明白自己得到了多少,得到什麼。

16. 孤獨 (Lonely)

這是為自由付出的代價。

17. 失意 (Disappointment)

包括感情上的,事業上的,也許僅僅是今天花了冤枉錢沒買到可心的東西,朋友家高朋滿座自己卻插不上一句話。過分在乎失意的感受不是拿命運的捉弄來捉弄自己,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18. 缺陷 (Defect)

也許你個子矮,也許你長得不好看,也許你的嗓音像唐老鴨……
那麼你的優勢就是你不會被自己表面的淺薄的亮點所耽擱,少花一些時間,少走一些彎,直接發現你內在的­優勢,直接挖掘自己深層的潛能。

19. 誤會 (Misunderstand)

如果出於惡意,那麼解釋也沒有用;如果出於善意,就不需要解釋。
專門說到「誤會」倒不是因為一個人在三十歲之前被人誤會的時候更多,而是這個年齡的人想不開的時候更多。

20. 謠言 (Rumor)

這是一種傳染病,沈默是最好的疫苗。除非你能找出傳染源,否則解釋恰恰會成為病毒傳播最理想的條件。

21. 瘋狂 (Crazy)

這是年輕人最好的心理調適,只能說明你精力旺盛,身心健康。
說你「瘋狂」是某些生活壓抑、心力交瘁的中老年人惡意的評價,他們就像一部年久修的機器,最需要調適­,但只能微調,一次大修就會讓他們完全報廢。

22. 穩定 (Stabilization)

三十歲之前就在乎穩定的生活,那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就是中了彩票,要麼就是未老先衰。

23. 壓力 (Pressure)

中年人能夠承受多大壓力檢驗的是他的韌性;年輕人能承受多大壓力,煥發的是他
的潛能。

24. 出國 (Abroad)

也許是個機會,也許是個陷阱。除非從考大學的那一刻你就抱著這個目標,否則,對待出國的態度應該像對待愛情一樣,努力爭取,成敗隨緣。

25. 薪水 (Salary)

只是給人打工,薪水再高也高不到哪兒去。所以在三十歲之前,機會遠比金錢重要,事業遠比金錢重要,將來遠比金錢重要。對大多數人來說,三十歲之前幹事業的首要目­標絕不是掙錢,而是掙未來。

26. 存款 (Saving)

這倒不一定是因為我們錢少,年輕人現在誰都知道錢是有生命的。
機會這麼多,條件這麼好,可以拿錢去按揭,做今天的事,花明天的錢;也可以拿錢去投資,拿錢去「充­電」。錢只有在它流通的過程中才是錢,否則只是一疊世界上質量最好的廢紙。

27. 房子 (Housing)

除非你買房子是為了升值,要麼就是你結婚了。我有個同學,家在外地,大學畢業之後,單位沒有宿舍,家裡就給他買了一套房子。他曾經有過去北京工作的機會,但是他­覺得剛買了房子就離開這座城市說不過去,就放棄了。到現在他工作穩定,但一事無成。唯一的成就就是結婚了,並且有了孩子,因為他覺得不該讓這房子永遠空著,所以­房子變成了家。房子是都市生活的寓言,這個寓言不應該過早的和我們相關。

28. 年齡 (Age)

女孩子一過二十五就開始隱瞞自己的年齡,其實大可不必。
現在青年期都延遲到四十五歲了,二十五又算得了什麼呢?

29. 在乎 (Care)

這是一種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態,它的反面不是放棄,而是天馬行空,自由自在,永遠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 



卡內基訓練 - Dale Carnegie Training:  http://www.carnegie.com.tw/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江欣怡】

面對職場常見的工作倦怠問題,專家建議不妨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做自我了解,找出讓自己「痛」的核心究竟為何。

 
「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這是職場中常聽到的建言,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雖然不難,但是許多人投入後,卻不免碰到挫折的考驗,讓人不再「愛你所選擇」。對此,專家認為,若通不過挫折的試煉,在職場中「被同一顆大石頭」絆倒的事件可能一再重演。

只有興趣還不夠

「一般人剛畢業找工作,看的是頭銜、名聲、薪資等外在因素,但決定你對這份工作是否有持續的熱情,還是取決於你的內隱價值。」偉林國際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李瑋點出了人與工作之間的核心關係,「如果這份工作符合你的外部因素,還得符合你的內在價值,才會讓你有主動、積極、不假他人之手的力量,而這時你才會知道這工作是不是你想要的。」

熱情究竟為何?在職場心理學中,熱情的要素可分為:工作能力、興趣、人格特質以及價值觀等四個面向,而這些面向的分布就如同一座冰山,冰山上可以看到的是你的能力及興趣,但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卻不易察覺。如果一份工作符合上述幾點特質,加上你積極地投入精力與時間,若公司又給予加薪、升官等外在肯定,這時熱情才會真正源源不絕。

「反過來說,如果你只具備能力與興趣,但個性與價值觀不符合工作需要,加上價值觀也不合時,就很容易失去熱情,就會出現工作倦怠感(burn-out)。」李瑋從心理學的角度指出。

在實務上,引發熱情消失的倦怠感還有其他因素。甲骨文(Oracle)人力資源部協理彭雪紅認為,員工出現倦怠不見得是對工作沒有熱情,可能是因為家庭或個人等其他外部問題,「出現倦怠的原因有時不見得是工作,只是倦怠出現時,不僅passion(熱情)沒有了,連patient(耐心)都沒有了。」在人力資源領域有二十年經驗的彭雪紅觀察到,如果一個員工平常都好好的,但突然出現績效下滑、上班常遲到,或個性突然悶悶不樂起來,這時可能就是出現工作倦怠。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不是人生的牢籠,我們日復一日工作,並不是為了要把自己關進一個安全、溫飽的籠子裡。但千萬也別把熱情想得太輕易美好,因為,熱情畢竟只是探索職場人生的起點而已,過程還充滿著各種試煉。
【撰文/瞿欣怡】
(攝影/GettyImages/TDI)
這世界沒有什麼比在空中看到夜幕低垂更美妙了,就算最後摔得粉身碎骨都值得。」《小王子》的作者聖休柏里這樣描述自己對飛行的著迷。1943年,聖休柏里從北非飛往法國海岸的途中失蹤了;60年後,法國文化部水底考古小組才在海底發現他飛機的遺骸。人們既驚訝,又失落,寧可相信他是飛到夢想中的星球去玩耍了,這樣聖休柏里追求夢想的熱情才能持續在人們心中燃燒。

所幸,60年來,聖休柏里依然透過他的著作,鼓舞著無數追求夢想的人心。他的朋友形容:「他以園丁等待春天的心情翹望黎明降臨;他以嚮望應許之地的心情期待停泊的航站。對他來說,真理就掛在星際。」聖休柏里是幸運的,他找到死也甘願的熱情所在。

職場困頓者必須像武士屠龍,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得到真正救贖。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聖休柏里一樣,可以找到足以燃燒生命熱情的星星;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可能連屬於自己的星星都不曾發現吧,更遑論那股點燃摘星的勇氣和熱情。

一早起床想到工作,心情就沉入幽暗中;看到辦公室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簡直像要被活埋般地呼吸困難;熬到午餐時間,同事聚在一起盡是抱怨;下午了,不停盯著電腦右

下角的時間瞧;還來不及揹起包包逃離辦公室,又被老闆抓住要加班。這時候心裡只能升起一股怨念︰「這不是我要的生活!這不是我要的工作!」

運氣好的話,我們會有些機會在不同領域裡飄來盪去,換過一個又一個自以為是的「熱情」,然後才嘆口氣承認︰「這些都不是我要的。」

但「熱情」是無法逃避的,職場困頓者必須像電玩裡的屠龍武士,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得到真正救贖。但不探索熱情的人,縱使遵循一流的管理教材指示,好不容易爬上事業的頂峰,最後卻發現,龍殺了,打開高塔救出來的不是公主,而是一頭更大的惡龍!

熱情會隨著年歲長大,時時在你心中召喚,讓你吃不下、睡不著。

美國成功學奠基者奧里森‧馬登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所處的位置,而是我們要去的方向。」這個目標,也就是我們熱情的所在;找不到目標時,我們就要不斷自問︰「我還想從生命中獲得什麼?」「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意義與責任為何?」要不就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我做這件事情快不快樂?」

因為,熱情是如此細微,就像卡在心頭上的小石子,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漸漸地,它會隨著年歲越長越大,時時在你心中召喚,讓你吃不下、睡不著。但當你想聽從它的召喚時,卻還是忍不住質疑︰「這真是我自己的聲音?還是雜音?」

在追逐夢想的路上,「先找到最『痛』的點,克服後,才是真正累積的開始。」偉林國際顧問管理公司執行長李瑋說︰「不要沒有方向,要抽絲剝繭找出最寶貴的東西,或者用刪去法,最後留下的才是熱情。」

傾聽內心的聲音當然十分重要,但如果能有外在助力的加持,那夢想的路走起來必然會更加順遂。甲骨文人力資源部協理彭雪紅建議︰「找到一個引導你的人很重要,他可能是協助你的人,也可能是你可以學習的對象。」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較於我們,你們是幸福的,因為你們的老師都受過一流的訓練,」但是,「我不願意再過一次年輕人的生活,因為我蠻同情你們,你們的前途很坎坷,」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在十二月一日《天下雜誌》於成大舉行的「實力,就是未來」校園論壇中,對著全場爆滿的學子們說。
【文/編輯部;攝影/汪忠信】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當資訊的取得對大家都是既簡單又迅速,那麼年輕人的競爭基礎在哪裡?大學應給學生哪些必要的生存訓練?蔡英文誠摯地分享她的求學歷程:

剛才來的路上,我在想,台灣的教育告訴我了什麼?

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台大,尤其是法律系,有德國教育出來的老師,有受日本教育的老師,也有美國回來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他們的背景、表達方式、邏輯都不一樣。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我一直覺得做學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記得,畢業前最後一科考試後,有一個同學從後面趕上我,說「蔡英文,我今天報仇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平常老師講的我都沒聽懂,今天我的考卷他一定看不懂。」這一句話,真的道盡了我們大學四年。

回想大學四年教了我什麼?我都不太記得,但是我的老師們至少教了我一件事情,那就是當你不懂的時候,要怎麼去求生存。

相較於我們,你們是幸福的,因為你們的老師都受過一流的訓練,他們的思考比較有系統,教育也有系統。可是,我發現你們年輕人正在喪失一個必須的生存能力。你沒有辦法在一個複雜的邏輯網絡裡面,去釐清跟處理一件事情。

外面很多事情,不是學校裡可以學到的。外面的世界變得很快,你今天四年所學到的東西,很可能當你畢業時,就已經過時了。

想不想再過一次大學生活?

我常常問我自己說,到底想不想再過一次大學生活?跟各位很坦白的說,我不想再過一次那樣的生活了。

我記得小時候念書,常常聽不懂別人說什麼。後來我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領受的能力,就像天線一樣。你的頻率不一定跟老師的頻率一樣。你常常會聽不懂,所以就必須調整。最寶貴的學習過程,是那個調整的過程,而不是你記得老師告訴你什麼。

當年念法律系,會發現每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定有甲說,乙說,跟丙說,甚至到丁說。但是在現實裡,只有三說,就是肯定說、否定說、跟一個調和後的學說。

妥協,不是犧牲原則

其實在人生裡,很多問題都是妥協說。妥協,不是犧牲原則。很多人把妥協跟犧牲原則劃上等號。如果你是這種態度的話,那你的日子會很痛苦,而且呢,你沒有辦法解決事情。因為只要是人,思想一定會不一樣,會有衝突。這個時候,就必須要經過協調的過程。

我們以前去談判時,有些年輕代表為了表示他是意志堅定的,一開場就說「這是無法妥協的!」我會跟他講說「那你今天來幹嘛?」如果問題要解決,你就要妥協。

我不願意再過一次年輕人的生活,因為我蠻同情你們,你們的前途很坎坷。因為現在的科技非常發達。

這個世界好像沒有去不到的地方,或接觸不到的東西。好像什麼都能靠電腦幫你解決。然後之後呢?之後你們的日子會很難過的。當資訊的取得對大家都是簡單的、及時的、而且是迅速的,那你的競爭基礎在哪裡?

我在康乃爾大學念書的時候,常到圖書館書庫裡找判例。找到那一剎那,你會有種虛榮感,因為你跟這麼多書本在一起,而且你可以處理這些書裡的知識。

可是今天,你只需要進到資料庫,輸入關鍵字,電腦就可以幫你做到了,甚至連那個評析它都幫你找出來。那你拿什麼跟人家競爭呢?單單知道怎麼去取得資訊,是不夠的,這些已經是基本條件了。

你們這個世代比我們這個世代辛苦,如果你要面對競爭,有些是基本條件。

第一,你必須能夠「運作」,而且是在跨國界的情境裡運作。

將來你會發現,你所工作的環境,無論是坐在家裡也好,或是在辦公室,你的情境,其實已經是跨越國界了,有時候更是跨越時空。你必須要讓自己在不同的文化、不同情境的互動裡,都能夠自在。

當你跟一個英國人講話時,你要用他的文化角度、他的語法,跟他講話。當你跟美國人講話時,用他的腔調、他的邏輯去講。

我曾經在兩個星期裡飛完世界一周後,空中小姐問我要吃什麼,我想了半天,跟她要兩種東西,一個叫可口可樂,另一個叫做泡麵。

今天我們腦袋裡,已經是有東方,也有西方的東西。對,我們已經生長在一個混合的環境裡。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喪失你的歸屬感,因為要有歸屬感,你才能在全球自在地遊走。

第二,各位要的是什麼能力呢?我這裡寫的是「跨領域」。這是我們大學改革中最重要的方向,大學教育必須要是跨領域的。

在上一個世紀,很有可能三、 四代,甚至百年的家族都做同樣的工作。但是各位同學,你大學四年念完以後,很有可能第一個挫折就會出現,因為你找不到工作。

為什麼找不到工作?因為你的訓練,跟社會的需求,已經脫節了。等你工作了一陣子後,你可能又要失業,因為現在做的工作,已經沒有了,你必須要換很多工作。

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是不是在教育中,給學生太多面對社會所不需要的知識?我們給知識,而沒給他必要的生存訓練。

我們需要不同領域的訓練,不需要每個領域都深入,但是每一個領域都要涉略。而且要有自己組織這些知識的能力,把它轉化成自己吸收的、分析的、思考的系統。

我記得在美國念法律時,老師每天進來教室,就說我們今天要討論六個判例。「某某同學,你告訴我們這些判例在講什麼?」然後他會繼續問,問到答不下去,就換另外一個人答,問到所有的人都答不下去時,就下課了。

老師從來沒有給過我們答案,每次下課後,我都會問旁邊的同學說「那答案是什麼呢?」你要自己去找答案,把自己救出來。

第三,你需要的是「溝通能力」。現代人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為什麼?因為通訊科技太發達了。

在老的時代裡,你寫信,一封信從寫好、寄到,然後對方再回信,可能要好幾天,或好幾年。可是今天,上網就好了,每次都是立即發生的,馬上問、馬上答。

換句話說,你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裡,很精確的掌握你的語言,掌握情境。更重要的是,很精確地掌握對方的心情,和他的想法。

一個會溝通的人,不是天天講話的人。通常那些比較安靜的人,才是會溝通的人,因為他知道怎麼觀察你,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知道怎麼回答你是最有效的。溝通考驗的是你的同理心、感受能力,還有你表達自己的能力。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那天,開會到一半,她的右手臂突然一陣麻木,到了傍晚,胸口疼痛襲來,她被送上救護車,緊急駛向醫院。紅色的警燈不停閃爍,尖銳的警笛響徹夜空。想到自己工作上拚勁百分百,換來的代價卻是心臟病發,「啊,這就是成功嗎?」她躺在救護車裡,虛弱地喃喃自問。

鬼門關前走一遭,讓宜家(IKEA)北美分公司董事長史碧爾斯羅培茲嚇出了深切體悟。今天無論再忙,她都堅持正常上下班,抽出時間靜坐練瑜珈,而且避免週末出差。

「現在,家庭是我的第一優先,」四十五歲、有兩個小孩的她說,「我做所有的事情,都會考慮對家庭的影響。」

魚與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嗎?為了追求成功,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均衡,必須成為祭品?

「這是一個迷思,」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領導課程教授科爾萊瑟一針見血道出。

無論壓力與責任再大,高階領導人的管理人生,也不該是「活著幹,死了算」。科爾萊瑟指出,追求傑出的事業與領導,前提是要自我管理(self-mastery)生活上的各種抉擇。不論層級高低,每個管理者都應該自問:「我的生活均衡嗎?」

他強調,不要讓各種需求和瑣事把自己淹沒,否則,你將淪為周遭需求的「人質」,把痛苦帶給親人、員工與自己,甚至導致不堪後果。

勇敢掌握自我,追求有品質的生活,科爾萊瑟為壓力下的管理者,提出了幾個值得參考的守則:

1.建立人生的支柱: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建立一組能夠均衡生活的支柱(pillars),可以是「工作/職涯、家庭/朋友,以及個人興趣(嗜好、運動、慈善)」等,也可以再加上其他的支柱,例如精神與宗教、社區服務與志工,或財富累積。必須努力的課題,是如何將你有限的時間分配在這些支柱之間,讓生活達到均衡。

2.均衡必須可以持續:

不要讓你的生活被任何一種支柱完全支配。暫時性的失衡也許難免,但必須提防,不要讓它演變成長期趨勢。只要有一方支柱過度膨脹,就必須設法重新平衡。

私人時間很重要,一方面,它是反省的時刻,讓你把心思導向工作之外的其他,另方面,它帶給你精神上的滿足,而且提高腦部的處理能力。讓你的意識專注在嗜好上,可以讓你的下意識放鬆,不受干擾地思考。許多研究都已證明,均衡的生活,有助於提高創造力、降低壓力、維持高績效表現。而且,嗜好與個人興趣還能讓你變得更有趣。

3.傾聽你的人生篇章:

把你的人生想像成一本書,書中每個篇章(chapter)都有起始、中途與終點。仔細傾聽,留意每個篇章走到終點時,有些什麼徵兆?

◎ 當你達成業務目標或個人成就;

◎ 當你開始停滯──覺得自己走錯軌道、感覺不滿;

◎ 當你覺得自己需要改變優先順序,例如,想要獲得新的技能、新的視野。

傾聽自己的人生篇章,可以讓你跟隨自己的羅盤,而不是跟著別人所設定的道路走。

4.以身作則:

領導人應該撥出時間與精力,公開談論均衡生活的好處。因為他們的言行備受矚目,所以也可以灌輸改變。對於員工的興趣,應該表現高度尊重。他們應該採取具體行動,堅持讓員工休假,而且有時間追求個人興趣。

領導人也應該理解,每個世代都有它獨特的價值觀,包括對待權威的看法、世界觀、忠誠感,對於領導者和職場的期待,也會有所不同。年輕世代的員工,往往希望有更多時間來過均衡的生活。對他們來說,企業忠誠或階級身分已不再那麼重 要;他們的職場重心,已變成人際關係與工作成果。他們期待更大的職場彈性。

5.珍惜時間,生命有限:

選擇一種與你的個人特質、價值觀與需求「對味」的生活方式。當你所做的事情,是自己無法樂在其中,或者不能為自己生命加值的活動時,時間等於平白浪費了。

清楚釐清你的需求、價值與目的。找出什麼樣的活動會帶給你活力、激發你的創意;什麼樣的技能和成就會帶給你自豪與有用的感覺。如果你沒有嗜好,想辦法培養一個。

許多非常成功的領導人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非常成功,在維持生活均衡的同時,創造了優異的事業成果。他們從不讓自己和自己的人生,變成被其他人、事、物所綁架的「人質」。他們可以,你也做得到。

from: 【文/吳怡靜 | 天下雜誌358期 逆境中的創意】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上有討厭收到禮物的人嗎?對友人、愛人、親人,你可以簡單說聲「謝謝」,但是,花上時間挑份驚奇好禮,更隆重,更感動。耶誕佳節,正是你以禮物說聲謝謝的最佳背景!

送禮,是道德的。是近日政壇上一些來路不明的禮券、以百萬元計的珠寶、鑽表,讓人談禮色變。其實,如果是一份誠心感謝、祝福,別無目的的禮,保證人見人愛,哪怕只是隻字片語。

「每一件禮物,無論大小,只要它蘊含感情,就是最好的禮物。」古希臘詩人品達爾(Pindar)如是說。

自由落體設計公司總經理陳俊良,就曾被一盒崑山科技大學學生合寫給他的卡片,讓他忍不住飆出淚來。

前外交部長夫人田玲玲,也收過一個聖心教養院小孩親手捏製的小陶碗,碗上手痕處處,但是她永遠擺放在梳妝台上。

作家周芬伶收到兒子送的第一件母親節禮物——一小盒巧克力,則是珍愛的如寶物般封存在冰箱不捨得吃。

因為愛你 所以送禮

只要你愛(指廣義的愛)一個人,送個禮給他,讓他高興,可以隨時隨地。

「每一件朋友送的禮物,都是希望能讓你開心來的。」《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說。同樣的道理,無論你送出去的禮物售價如何,只要是真心意,沒有人會討厭收到禮物的。但是,自覺還沒有這個習慣、突然拿出禮物來挺尷尬的?現在,有個時機:即將到來的耶誕節,具有交換禮物的普世習俗。你不一定要定義這禮物是為了耶誕,只要收、送禮者雙方皆快樂,心願足矣。

就趁這個機會,為你一直想說「謝謝」的人挑份禮吧。

有時候,人就是說不出來單單一句「謝謝你」,趁著佳節氣氛,藉著禮物,幫你代言吧!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生活專刊」去年曾製作「對的禮,感動一輩子」專題(見《商業周刊》九一七期)。送禮大原則,基本上不易變,這兒再度請教專家,加上一些新方法。如果你也想試試送禮的樂趣(說真的,送禮的人常比收禮的人更滿足),現在就能起而行。

總而言之,送禮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和你交上真心朋友的方法一模一樣。

12大送禮撇步

1.以分享的形式來送禮物
2.「新鮮急送」留下深刻印象
3.卡片很神奇
4.親自送禮情意加分
5.花時間親手做,更顯心意
6.不湊熱鬧
7.送禮給收禮者的重要親友
8.觀察收禮者的特殊行為
9.觀察收禮者對物的價值觀
10.計畫送對方提過想要的物件要快
11.故意分次送
12.利用信差創造驚喜

from: 《商業周刊》 文/馬萱人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有高達73%的人有自己蓋夢想屋的想法。無論是基於以較經濟的方式換得有天有地的大房子;或從城市移居到郊區,過回歸自然的生活;或是蓋出有自己風格的夢想屋,有很多人已著手進行,實現這個美夢!
【撰文/陳翊中、李建興】

花了三年的時間、前前後後去了宜蘭六次,甚至已經下訂買地,前華視總經理、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徐璐心中的田園夢,雖然尚未實現,但她相信,有一天一定會完成。

從小住在基隆破舊小房子的徐璐,早在求學時期,這股想要擁有自己土地、親手打造夢想屋的渴望,就一直深植心中,但直到二○○四年看到雜誌上一篇有關於宜蘭農舍的報導,這個潛藏心中多年的夢想,才又重新被喚起。

自力造屋
七成三台灣人想蓋夢想屋 名人也不例外

當時,徐璐剛從華視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下來,正好有空閒著手實現這個夢,她的一干好友如蔡康永、侯文詠等人,便自告奮勇成為「徐璐勘地團」的團員,每逢大夥兒有空,便幫忙徐璐一起找地兼踏青。

基於雪山隧道通車之後,台北宜蘭之間通勤時間將大幅縮短,徐璐鎖定宜蘭各鄉鎮,找尋適合農地,有一次在冬山鄉,找了一塊依山傍水、景色優美的田地,但因地主六兄弟中有一人反對,最後並未成交。

後來,到了以三星蔥聞名的三星鄉,一片綠油油的景象,讓徐璐大為興奮,剛好有一塊四千坪左右的農地,地主求售,徐璐和另外兩位女性友人,每人打算拿出六、七百萬元合資買地,訂金都已經付給地主,三人也都開始著手規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無奈,後來因宜蘭農地地價暴漲,地主反悔退回訂金,讓徐璐的田園夢還是告吹了。

近來宜蘭農地價格飆漲,加上接任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後工作忙碌,讓她的田園夢宣告暫緩,徐璐說:「現在連地連屋,共得花一千五百萬到二千萬元,實在是吃不消呀!」不過,因為工作的關係,她現在常常有機會到全台各地做社區服務,也順便找地、看地,這個田園夢的火種,還一直在她心中燃燒。

「大多數城市人的夢想,就是想要住在有前後院、有天有地的獨棟大別墅。」興建過許多農舍集村建案的冠鼎建設總經理馮應傑表示。而據《今周刊》和永慶房仲網合作的網路民調也顯示,有七三%的人有自己蓋屋的夢想,其中,更有五八%受訪者是計畫當作退休養老的居所,其次則有二四.六%受訪者打算作為平時居住的房子。

移居鄉村
台北客偏愛宜蘭 六成交易為農地買賣

然而,在都市精華區要擁有土地面積超過百坪的大別墅,代價要六、七千萬元,恐非一般人所能負擔,在民國八十九年農發條例修正,開放一般人可買賣農地後,開了一道門,讓很多人得以一、兩千萬元打造夢想桃花源。一千多萬元的代價就可以住百坪以上的大房子,換算每坪大約十萬元左右,還可以擁有兩、三個籃球場大的大庭院,讓許多人趨之若鶩。

「宜蘭的房仲業有六成業績來自於農地買賣,多數是台北客所貢獻。」永慶不動產董事長廖本勝指出。

現年五十歲的鐵路局員工梁信德,早在八年前就開始規畫退休後的田園生活,原本世居台北松山的他,在台北的房子,是位於五樓舊公寓的四樓,他說:「頂樓鄰居腳步聲、椅子挪動的聲音,甚至嘰嘰嘎嘎的怪聲,一天到晚吵,怎麼勸也勸不聽,讓我非常厭惡住在公寓,一直有搬到鄉下的想法。」

為了尋找心中的夢土,梁信德曾跑到桃園、新竹看地,但都不滿意,直到到了宜蘭,看到一片綠油油的景象,他便深深的愛上這個地方,並決定定居在此。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梁信德先在羅東花了兩百多萬元,買了一間透天厝,並把全家遷到羅東定居。

親近自然
住在田野間 享受白雲飄進屋中的樂趣

在苗栗三義鄉間,構築西班牙高第式建築的知名室內設計師黃聞朝說:「住在都市裡的人,很難體會住在田野間的樂趣。」「你能體會一朵一朵的雲從屋外飄進來,在屋內轉一圈,再飄出屋外的感覺嗎?」「你知道哪種鳥最漂亮嗎?有一種叫魚狗的鳥,全身上下是彩色的,比八色鳥還漂亮呢!」

黃聞朝夫妻的夢幻屋,用大面窗將綠意引進屋裡。(圖片提供/今周刊)
三、四年前黃聞朝陸續在三義鄉間收購土地,廢棄的工廠經他巧手改造,現在已變成綠意盎然的庭園別墅,他將土地切割成兩部分,一部分蓋地中海式的異國風情房子,租給餐廳營運,一部分則是他和太太共同生活的夢想屋。

自己在台中有房子,事務所也在台中的他,幾乎一個禮拜有三天,都和太太來此度假居住,平常則僱請一名工人幫忙整理,未來這裡也將是他退休後的居處,他說:「人會老,也會懶,要自己買地蓋屋,千萬不可以找離城市車程超過四十分鐘以上的地方。」而這塊他用心打造的夢土,進駐的餐廳,不但成為當地熱門景點,連附近地價也都因此而翻漲,「三年前這裡每坪土地一萬元,前一陣子我要向附近地主再買一塊地,沒想到竟漲到四萬元了呢!」他說。

【2006/12/06 《今周刊》520期】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