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 趨勢 trend (6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多年來,有線電視=第四台、黑道、煽色腥,在數位匯流的時代裡,有線電視在台灣最富發展潛力,可以上網、打電話、選電影,是本、外資都看好的一塊大餅。
 

 一踏進東森媒體集團總裁辦公室,立刻就可感受電視台的速度感,工作人員講話快,吃便當快,收拾殘餚更快,「做事慢,」一位工作人員說,「總裁最不能忍受。」

從面前五道素菜(花椰菜、苦瓜、沙拉、海苔飯等)和一樣湯抬起頭來,王令麟手戴佛珠,訴說他媒體帝國的遠景,「我們要成為華人世界第一大媒體,」晃動著手上的佛珠,王令麟說,「二○○八年,在全世界三十萬家旅館,可以看到東森轉播的奧運,和CNN比美。」

王令麟最近賣掉手中持有的東森媒體科技(有線電視系統)股票,將專心發展內容產業。「不怕沒人看,只看內容好不好,數位電視後,需要的內容更多。」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劉幼琍,下班匆匆去接小孩,小孩常都嘟起嘴,嫌她太晚來接,看不到喜歡的卡通影片,「有了數位電視,」她說,「節目可以隔十五分鐘,在另外一個頻道播放,就不用擔心了。」

當你坐在家裡,盲目地轉著遙控器,選不到好節目,或者為了要等一部HBO的電影,要等到半夜才能看,或者一回到家,就錯過了你最喜歡的節目,實在鬱卒。數位電視可以幫你解決這個難題。

有線電視正面臨三大轉折點:

一、新成立的國家通訊委員會,正極力推動電視數位化,未來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將改變有線電視生態,也會打破現有寡頭壟斷局面。

二、五家有線電視系統,三家已被外資買走,台灣有線電視戶六○%(約三百萬戶)都掌控在外資手中,遠超過很多國家比例。有線電視經營已達飽和,這些外資必須投入龐大經費進行技術與服務升級,才能更吸引觀眾。

三、中華電信發展MOD,短短三年,已經有二十萬客戶,透過網路收看電視(IPTV)已經成為世界最新趨勢。「有線電視不提升水準,未來前途不會看好,」遠傳電信總經理楊麟昇說。

雖然很多知識份子和社會菁英以不看電視為傲,但是統計數字確證鑿鑿,根據中央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所做二○○五年調查,八○%大眾日常生活最重要資訊娛樂排行依序為有線電視(二七.三%)、行動電話(一四.八%)、家用電話、上網、報紙、雜誌。平均每人有線電視每日使用八七.六八分鐘,一家四口就超過五個小時,其次為網路約一小時,書籍和報紙雜誌個半小時。因此有線電視一舉一動變化,關係重大。

而且它也是個好伴侶。老人,必須獨守在家,只能靠看電視打發時間,「沒有它,我真不知道我媽媽如何打發時間,」公益廣告主持人王念慈談起自己在外面工作十幾個小時,九十歲的母親必須靠看電視打發時間。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楊瑪利】

1998年成立的WGSN(Worth Global Style Network)公司,專職為時尚產業提供流行趨勢分析,全球共聘僱超過150位創意、編輯、研究人員,經常走訪各大城市,緊盯流行現場。

1.即時時尚、快速流行(Fast Fashion)

(攝影/陳之俊)
即時時尚將更影響深遠,是未來十年內最重要的時尚發展趨勢:更快地翻新產品、更快地投入市場、更快地回應市場。

在歐洲,他們稱即時時尚「Fast Fashion」,在美國稱「speed to the market」,但不管怎樣稱呼,這就是未來。

掌握這個趨勢最好的企業就是來自西班牙、擁有ZARA品牌的INDITEX集團。

根據紐約Bain & Co市場研究機構調查指出,那些可以藉由提供當下最流行的、數量有限的,吸引消費者固定到店的零售商,是最大贏家。

Bain & Co北美區零售業主管米勒(Kris Miller)說:「快速流行可以為店面製造更多的興奮。消費者知道:我立刻就得買(I have to buy NOW!)。這讓他們不再那麼等待降價。」

2.雙軌外包、採購並行

外包的地圖已經改變了。為了因應快速變遷,目前所有歐美公司都在重新檢驗它們的外包制度。

許多歐美企業正在發展雙軌制的外包。把需要大量生產、比較不受時尚影響的生產基地放在亞洲;把比較需要快速反應時尚的外包,放在鄰近總部的地區,例如北非、土耳其、東歐等。

千萬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要在大陸過度擴張,在大陸生產最好不要超過30%,如果已經超過30%,就請不要再加碼大陸。

如果要在亞洲其他地方擴大生產,2009年之前的印度是一個好選擇。

3.花在時尚的錢其實變少了

全世界消費者對服飾、鞋子、飾品等流行時尚產品的花費,跟過去比是下降的。人們現在會把大筆錢花在旅遊、科技產品、房子。例如會去買iPod、數位相機,就沒有錢買衣服了。1960年到2000年,美國家戶花在衣服的錢,從佔家戶所得的6.7%降到2000年的4.7%。

因此服飾業者要更努力賣產品。有時候也要想辦法把科技放在設計裡,例如生產可以放iPod或數位相機在身上的衣服。

4.高價品與廉價品混搭出平民奢華

愈來愈多消費者把昂貴名牌,與低廉漂亮的街頭貨色,混合穿戴在身上,成為最新流行。

在英文最近出來出現一個新的名詞,用的人愈來愈多,叫做:Masstige,是把Mass(大眾庶民)與Prestige(權貴)合在一起的新字。意思是說,過去壁壘分明的大眾市場與名牌奢華品的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商品可以同時被大眾市場所擁抱,但又能提供品味與奢華給消費者。例如在美國的Target(標的)是一個平價的零售百貨,但是卻聘請名牌服裝設計師衣服。

5.追求更高利潤,必須靠品牌

過去幾年來,很多企業因應激烈競爭的方法,就是持續降低成本,但降低成本總有極限,要增加利潤最主要的途徑還是發展自有品牌。

這正是大陸企業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每次參觀大陸的各種工廠,會發現他們都有品牌發展的計畫。雖然整體而言,大陸的品牌還不是做得很好,但是他們很清楚這是一條必走的路。

6.在網路虛擬世界要夠大聲

網路崛起改變了過去行銷與廣告的方式,這是一項可以同時接觸到全世界客戶的方法,同時經過巧妙的設計,網路可以鎖定特殊族群行銷。

因此在網路世界中被注意、討論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要弄一個網站,一定要維護它、持續增加內容,這是唯一讓消費者可以持續上線的原因。

7.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愈來愈重要

西方的消費者,非常重視企業是否重視環境與人權等社會責任。舉一家在美國奧瑞岡(Oregon)的企業為例,這家公司的客戶包括蘋果電腦、耐吉、迪士尼、愛迪達等企業,在這家公司的紙袋上就寫著: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核心價值,堅持回收、環保、再生,為地球永續盡一分心力。

8.消費者勢力變大,蝴蝶行為出現

網路購物普及、網路可以廣泛搜尋,比較價格、品質、聽取專家建議,讓他們在購買前就已經擁有充分資訊,成為非常聰明的買家。

同時消費者也愈來愈沒有忠誠度,他們從一樣產品換到另一樣產品,行為就像蝴蝶一樣。所以企業應該要提供價值好、與服務好的產品,否則會失去消費者。

9.亞洲設計與文化的影響力愈來愈大

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這讓亞洲的影響力大增。不管是新加坡、香港、大陸、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地都已經陸續舉辦時尚週,參與的人也愈來愈多。其實亞洲已經陸續出現一些設計師,而且人數還會愈來愈多。

10.崛起的新市場:大陸、印度、俄羅斯、巴西

大陸的成長不用多說,尤其大陸崛起的新興中產階級是有購買力的,因此是很好的市場機會。印度經濟近幾年成長,政府也逐漸開放外資在印度經營零售事業。目前印度只有2%是屬於有秩序的零售交易市場,想想看這是多大的機會!

【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7歲的巨大集團總經理羅祥安,所帶領的捷安特,不但是最早將台灣帶上國際的本土品牌,33年來巨大從一家小公司,成長到一年全球產銷近500萬台的自行車龍頭。
【撰文/楊瑪利、高宜凡】

尋找傳產的Life Style

 

(攝影/陳之俊)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捷安特之前有跟設計公司合作的經驗嗎?橙果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

羅祥安答(以下簡稱羅):捷安特過去主要找美國、歐洲、日本的國外設計公司合作,因為我們是做國際市場的,必須瞭解國外消費者的需求。

然而,這幾年台灣的設計實力已經起來了,台灣的研發、創新、設計、行銷、品牌等方面的軟體實力也都慢慢累積了能量,雖然跟外面仍有落差,但是我們願意塑造環境跟機會,幫助台灣的設計界跟國際接軌。

後來找到這家很新的公司,人和想法都很特別。

蔣友柏答(以下簡稱蔣):我想,我們大概是靠著一股「蠻勁」,才拿到這個案子。本來捷安特找我們談的只是贈品的設計案,後來真的是「小孩子不怕死」,我們極力爭取,「什麼都好談,但是我們不要做贈品,要做腳踏車!」

除了3C產品,台灣可以叫出來的品牌並不多,腳踏車一直是我們很嚮往的案子。而且橙果是台灣的設計公司,如果拿不到捷安特的案子,還開這間公司幹什麼?

我請了這麼多國外設計師,花這麼多時間,把西方的設計流程引進東方,目的就是要把台灣的產品打到國際。

雖然橙果沒有經驗,但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讓客戶感覺到:你愛他的品牌,比愛自己的還多,這是一種熱情的表現。

問:羅總經理當初為何敢把這個案子交給這家完全沒有設計過腳踏車,甚至也不懂腳踏車的一群年輕人?

羅:我們一開始也是會擔心。不過我覺得可以活下來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像他們這種young(年輕)的,另一種是像我們這種young in heart(心境年輕)。因此年齡不是問題。

第二個是他的專業素養也不錯。當初決定合作,當中也交換很多想法,發覺彼此想法很接近。他們年輕、有創意,但又務實,這很難得。

 

什麼東西能代表Life Style?

問:捷安特是碰到什麼樣的挑戰,需要設計來幫忙?

羅:其實,只要是技術性的,捷安特都已經做到相當程度,像是跑車、登山車,都已經拿過世界冠軍。

但未來市場影響最大的關鍵,應該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Life Style。

我已經講了好幾年的Life Style,但一直沒有實際做出東西,底下的人也被我逼得很頭痛,覺得這概念很模糊,常問:「可不可以再講清楚一點?」我也說:「講不清楚,就這麼一回事啊!」

碰到橙果時,他們就明講並不懂腳踏車,有的只是熱情。然而像友柏本身就是很好的Life Style,涉獵廣,卻不受拘束,我覺得這是最難得的。

而且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以前台灣中小企業的熱情,就像以前董事長(劉金標)跟我的那種創業精神。這是有錢難買的。

蔣:Life Style這議題,當初也把我們考倒了。尤其捷安特已有30年歷史,因此我們花了滿長的時間討論:什麼東西是創新又不會跳tone(調性)、又能代表Life Style的?

最後終於找出一個比較大膽的定調——Simple & Luxury(簡單&奢華)。運氣比較好的是,最後做出來的車,還真的有這個感覺。

問:所以這是第一次,捷安特跟設計公司合作,往Life Style的方向尋找?

羅:對,之前都是我們自己設計,捷安特往這方面進行也差不多五年了,像是前面的舒適車(REVIVE,坐靠式概念車)等都是代表。

從巨大的發展階段來分析,以前做代工時,競爭的是訂單;有了自己品牌之後,爭的是市場占有率。

仗打到現在,市占率也很高了,爭的東西就只剩下一樣,就是在消費者的心裡面,占有多少空間?人家有沒有覺得捷安特的品牌很有意義?

每個名字都要有意義,而捷安特這個品牌的意義是什麼?再往裡頭深耕,就很複雜了,那不是功能比別人好、技術比別人強,就可以贏人家。

 

傳產需要重新想像

問:橙果怎麼幫捷安特找到Simple&Luxury這個調性?

蔣:設計,應該是要跟「體驗」(experience)連在一起。應該幫客戶創造有利益的商品,而且They should be proud(他們會感到很驕傲的產品)!

Life Style是很概念性的,不是光講就好,你必須看到、才知道大概是什麼樣子。一開始,我們的設計主軸大概是這樣子。

大多數客戶不喜歡用設計公司的原因是,設計公司都給你一個很「美」的設計,但卻講不出這個設計的故事與意義是什麼。

但我覺得設計可分成三種,一種是為了讓人家看到會「哇!」的東西,一種是為了function(功能)。而橙果則比較偏向跟客戶共同去重新定義「體驗」。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想過,腳踏車只有騎乘的時候才體驗得到,下車就結束了。但我想把這個體驗拉得更長,讓你下來的時候還能繼續體驗,可能是體驗它的型、也可能是觸感、質感等。

羅:自行車已經有238年的歷史,如果是現在的3C產業,3年就要被淘汰。從以前大家很窮,都騎自行車,後來被機車、汽車淘汰,現在它又開始創造新生命,默默帶動新浪潮。

你看,現在台灣騎腳踏車的人愈來愈多,一方面是產品發展得很好,另一方面10年前全台灣只有幾十公里腳踏車道,到現在已有1200公里,到2008年預計將達2683公里。

當有產品、道路、週休二日等條件,腳踏車的Life Style正在形成。像廣告界名人孫大偉,就有九部捷安特,最近還騎去環島。

 

如何讓自行車跟你對話?

問:請介紹一下你們合作後即將上市的新腳踏車有何特別之處?

蔣:這部車看起來很簡單,但,你絕對不會忘記它,這就是「體驗式的設計」,它會跟你說話,而且成為你的一部分。

羅:這次請橙果設計,他們一開始也說,「我們對自行車不內行,但會想辦法設計一台一看到就會愛上的自行車。」

以基本的功能性來看,好騎、輕量、性能、安全、操縱等,捷安特本身就已具備了。

因此,就專業來看,他們似乎沒有做出什麼改變,一樣是車架、座墊、輪子、煞車。但你有看過這樣子的自行車嗎?沒有。

剛開始設計出來的時候,公司內部也說,不錯是不錯啦,但也沒有什麼特別新奇的地方,這是從技術的角度在看。

一開始這部腳踏車做好後,放在產品研發主管歐文的辦公室,兩個多月後他告訴我,奇怪了,以前新車一開始看覺得很棒、很興奮,但一個月後就會覺得有點厭,但這部車卻很耐看。歐文當時就覺得:或許可以試試看。

我想,我們對腳踏車的觀念,因為這台新車漸漸在改變了。這台車是中性的,適用的年齡層也很廣,沒有特殊功能導向,不是登山、賽車,但是會讓一般人騎在馬路上覺得很享受,是很有生活品味的一般功能車子。

問:一般自行車售價5000元就很貴了,這台的定價卻高達2萬多元,會不會太貴?

羅:其實我們曾在開會時,把這輛車搬進來,請世界各地的幹部當場推估可以賣幾台,結果估下來的市場量,大概只有500台。

我想,大家還是太習慣用成本、利潤來秤斤秤兩,但最後的裁判還是消費者。其實是我們把自己限制住了。我們有售價幾千美元的跑車、登山車與電動車,都賣得很好啊。為什麼這種一般用途的休閒車不行?

而且有很多像我這種嬰兒潮世代,生活到了某個程度之後,會覺得要買一個好的產品,對自己好一點,本身這是一個趨勢。

問:既然橙果不懂自行車,那是怎麼設計出來這部車的?

蔣:因為我們不懂、不瞭解自行車,所以我們敢去想像!

羅:也就是說,他們不知道要怕什麼。(笑)

其實我們公司也有很多優秀設計人員,但多半專注在功能性,常被製造費用、利潤等限制住了,如果內部設計這種東西,可能會被財務單位質問:「你們有沒有生意腦筋啊?」

所以我們給橙果的條件一開始就是,什麼自行車專業、成本、製造流程都不用管,盡力做就好。所以他們可以很自由地去發揮。

這樣的成本高不高?當然高。很多東西都是為這台車子,才特別開發的,光模具就要花上千萬,每個結構的鍛造都要有一定質感,加上量少,這就是為什麼這台車定價2萬元的原因。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2000年大趨勢》等暢銷書的成績,躋身趨勢大師行列的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推出新作《MIND SET——奈思比給你11個未來定見》,由《遠見》獨家取得書摘,告訴你11個最佳態度,迎向未來。
【撰文/奈思比】

 

Mind Set 1 -萬事,多不變

 

(攝影/遠見資料)
2006年8月8日,亞馬遜網路書店條列的書目中有5萬6170本書的書名中有「變」(change)這個字;1萬1195本書的書名中有企業變革(business change)這個詞;另外有2404本書的書名有「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這個詞。數不清的報紙、雜誌及24小時新聞頻道,幾乎是把整個地球上的事物全翻過了一遍,鼓吹一切都在變化中。變得這麼多又快,誰能趕得上?

沒人趕得上。別擔心。

行動電話透過上網來看電視或來電顯示;一脫衣服,浴缸就自動注水;或是飢腸轆轆時,冰箱門就自動打開,這些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做我們要做的事,讓做事更輕鬆、快速、廣泛與持久,但生活的實質並未改變。我們照樣上學、結婚、生子、送孩子上學,儘管所謂的教改吹擂得沸沸揚揚,但基本的學習並未改變(天曉得)。家、家人與工作,是最大的常數。

不管你蒐集的是什麼資料,在分辨實際與明顯的變化、基本變動與一時流行時,請記住,在世界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注意分辨:

● 基本要素,還是無謂粉飾;

● 中心本質,還是操作技巧;

● 大勢所趨,還是一時流行;

● 創新突破,還是精進改善。

 

Mind Set 2-未來,從現在開始

靠著掃描地平線去探知未來,恐怕沒什麼幫助。最簡單又實用的一個原則,就是專注於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每一個考量都要根據現在的情況。

如果你想找到世界上的標竿事件,你就得從遠處觀察;你不抽離的話,就會被一時的流行所蒙蔽。趨勢本身不常發生變動,但是定著於其間的一時流行,卻一直會激發變化,「五分鐘熱度」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揭開未來面紗的最佳知識來源是報紙,報紙報導的都是現實情況。許多人都說:「報紙是歷史的初稿,」形容得極貼切。看報紙,就好像先行閱讀百年後的歷史。當然,我們要看的不是個人意見,而是事件的紀錄與結果。

社會上各種社會議題,彼此互相競爭來爭取大眾的注意,以占有議題市場的一席之地。社會同人一樣:一個人在特定時間,只能注意一定數量的問題或議題;正如同一個社會在特定時間,只能處理一定數量的議題一樣。社會對議題的篩選,就集體反應在新聞版面上。

要能夠成功洞悉未來,我們需要掌握旁觀者清的原則。

 

Mind Set 3-統計數字,不輕忽

2006年1月28日,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瑞士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一場叫好的演說中表示:「全球一定得努力許一個乾淨能源的未來,以避免另一個冰河期的開始。」

沒多久,2006年2月4日,美國礦物管理能源報告公布:「北極熊的死亡強烈顯示出全球暖化的影響,美國礦物管理局的研究人員指出,愈來愈多的北極熊溺斃,顯示暖化效應已影響到北極冰帽。」

在這些互相矛盾的論述與建議中,有時真不知該信誰的環境論點。

壞事往往流傳多時。統計數字會變化,特別是災害且各方政治力介入時,相關數字改變得更多。當災害發生初期,高或低的死傷數字並不可信,最好是等到可靠消息回報。

2005年侵襲紐奧爾良的卡翠娜颶風,最初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萬人,有的媒體報導最後死亡人數能高達10萬人。如今我們知道死亡人數是1000人,夠駭人的吧。

人類的天性,往往就是將資訊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要請你自己問自己,你可以找到像是棒球或籃球一樣的,信得過的參考數字嗎?如果這些數字不能比較的話,你至少需要一個標準來衡量資訊的正確性與相關性。這些都是瞭解現在所應走的方向,也是瞭解未來的第一步。

 

Mind Set 4-不求對,豁然開朗

許多人都嘗試去解釋愛因斯坦的天才。哈佛智商專家賈德納(Howard Gardner)相信,愛因斯坦發現了這麼多的大自然祕密,是因為他從未失去赤子之心,並稱他為「恆童」(eternal child)。

當然,愛因斯坦並不擔心他的理論會不被認同。他在1911年寫信給他的同事朱立爾斯(William Julius)提到:我相當清楚自己的理論是建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我所選擇的道路可能是錯誤的,但不試怎會知道呢?

如果你覺得就快要有重大發現時,一定會急於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但鞭策愛因斯坦的是他那想發現的熱情,而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幾十年來,大家幾乎公認潰瘍是因為壓力、抽菸與飲酒所造成。但兩位澳洲醫生華倫(Robin Warren)與馬歇爾(Barry Marshall),他們認為潰瘍是由當時尚不為人知的一種菌株所造成。

1983年,馬歇爾以抗生素成功治療潰瘍患者。2005年10月,華倫與馬歇爾醫生,因為發現潰瘍菌,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總共花了十年多的時間,醫界才接受以抗生素取代抗胃酸藥物來治療潰瘍的理論。想想醫界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所投入的成本與精神有多大啊!

人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父母是對的,老師也沒錯,老闆更是英明。我們都見過夫妻大吵大鬧,爭的就是誰對誰錯,但爭議的問題本身往往被忽略掉了。

若是你能拋開偏執,就能感受到正面心態帶來的力量,宛如走在開闊的大地上,視野更廣,行動更自由。

 

Mind Set 5-未來像一個拼圖

歷史學家往往以事件的直線序列做為基礎,按部就班地解釋歷史。然而,過去、現在與未來,他們是以交互滲透的方式呈現意義。

天才往往從細節著手,這些細節許多人都看得到,卻無法加以連結。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善於發現與連結的箇中好手。

柏林歷史學家,同時也是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所長瑞恩博士(Jurgen Renn)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人說愛因斯坦憑空創造相對論,但其實,他不過是撿現成的罷了。」但這並不會損及愛因斯坦崇高的學術地位。

瑞恩接著說:「問題是,他為何就去撿那個現成呢?說穿了,從來沒有一個時期的物理理論,像愛因斯坦活著的時候那樣百花齊放;但是,沒有愛因斯坦的慧眼,那些隱蔽的理論也是很難被發現的。」

未來,是結合了可能性、方向性、各種事件、曲折過程、進步,與驚奇的集合體。如果我們想預知未來的模樣,那就沒道理把拼圖放在一直線上。我們必須找到互相吻合、交雜與連結的各小塊。是你自己,決定了未來圖像的大或小。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暖化現象的可能影響無所不在,其中一項不算對全人類最具災難性、但對特定地區產業也夠受的打擊,就是影響葡萄美酒的產量。美國學者研究指出,全球氣候不斷暖化,將導致加州的優質葡萄園失去其葡萄酒市場領先地位。
【撰文/吳日君】

全球暖化現象的可能影響無所不在,其中一項不算對全人類最具災難性、但對特定地區產業也夠受的打擊,就是影響葡萄美酒的產量。美國學者研究指出,全球氣候不斷暖化,將導致加州的優質葡萄園失去其葡萄酒市場領先地位。

加州幾個重要的葡萄酒產區,分別分布於北部海岸地區、中部海岸地區、西拉山(Sierra Mountain)地區等三大區。其中,以那帕谷及索諾瑪谷兩大區最受矚目,並以夏多內(Chardonnay)、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兩款葡萄品種最富盛名,可釀造出頂級美酒佳釀。

過熱影響糖分形成

今年5月分,葡萄酒品酒專家分別在英國倫敦以及加州那帕舉行世界級評鑑會,得分最高的是來自加州那帕山谷的1971年分「蒙特貝羅山脊紅酒」(Ridge Monte Bello Cabernet)。此外,得分最高的前五名,全來自那帕,徹底打敗了全球享譽最久的法國波爾多紅酒。品酒師說,加州葡萄酒無懈可擊。這個結果與30年前的評鑑一樣,加州葡萄酒勝過法國。

不過,最新一期的美國權威科學雜誌《國家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卻指出,因為氣候改變而造成的極端溫度變化,將可能減少美國釀製葡萄酒的優質葡萄產量,尤其是在加州。

科學家根據歷史天氣變化資料與模式,對未來氣候進行預測,發現極端氣候改變,特別是較高的天氣溫度,將對80%以上的美國一般葡萄酒生長區域、50%優質葡萄酒產區,產生負面影響。

用於釀製高檔葡萄酒的葡萄,需要穩定的氣候,當溫度高於約攝氏35度時,將使葡萄的光合作用發生問題,促使葡萄內的糖分製造失敗。報告指出,氣候暖化現象將於本世紀末時影響美國北加州那帕、索諾瑪、南加州聖巴巴拉地區的葡萄酒鄉,使這些本可釀製出優質葡萄酒的地區不再生長出最好的葡萄。

事實上,高溫對葡萄園造成傷害,史有前例。2003年歐洲發生熱浪,曾造成西班牙、義大利及德國的葡萄酒產量降低。在加州,同年及次年的季後熱浪,也造成大量釀酒葡萄損失。

高級酒品受創最重

若全球暖化現象持續升高,釀酒地區的平均溫度相對提高、炎熱天數增加,將直接影響到釀酒葡萄品質。普渡大學教授蒂芬布弗大膽預測,美國優質葡萄酒產量,將減少超過80%;最高等級、最昂貴的葡萄酒則將減少超過50%。

釀製優質高價葡萄酒的葡萄,不只在攝氏35度時光合作用會受到破壞,若持續曝曬在高於攝氏30度以上高溫,成熟過程也會受到破壞。

研究團隊發現,根據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不斷升高趨勢,2100年時,每個季節平均溫度將可能升高約攝氏三度。高溫時間增加,對成長中的葡萄來說,將是持續的災難。科學家也發現,加州酒鄉那帕、索諾瑪目前每年僅有少於14天的超級炎熱天氣,但到了本世紀末將達每年55至60天。

史丹福大學全球生態學系系主任費爾德指出,研究顯示了一個重要事實,全球暖化與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地區帶來了負面效應,嚴重影響了農作物收成。

有關於氣候暖化的因應,戴維斯加大教授史馬特認為,目前,釀酒產業並未全數準備好相關措施。他認為,減輕炎熱氣候傷害,最簡易的方法就是在葡萄園加裝高架灑水系統。然而,這個方法,也可能造成水資源流失。

史馬特舉例,在歐洲某些地區,釀酒廠制定長期策略,買下與一般葡萄種植園地分離的獨立土地,以調節溫度等方法,嘗試在此模擬製造可供高品質製酒葡萄生長的理想天氣模式。蒂芬布弗則建議,製酒商也許可運用基因工程,創造更可忍受炎熱氣候的葡萄園。在美國中西部,玉米與黃豆產量,就未見因全球暖化現象而出現減量收成情況的趨勢。

酒莊採取因應措施

為了維持加州高質量葡萄酒的聲譽,有的釀酒商也已將氣候暖化因素納入考慮。那帕山谷艾圖德酒莊的葡萄栽培專家艾許頓表示,已經開始尋找較涼爽的新地點,栽種高質量釀酒葡萄。史坦特斯貝瑞酒莊創辦人葛瑞夫則說,當開始一座葡萄園的耕作,就代表了長期承諾;若水資源可以解決炎熱溫度帶給葡萄園的負面影響,他將考慮請求美國國會等政府單位,協助那帕郡建立再回收水資源系統。

有些酒莊則希望以最自然方式,保留合適葡萄生長的氣候區,那帕山谷Frogs Leap酒莊就是一例。他們使用太陽能面板、雙柴油引擎牽引器等,製造有機葡萄酒。

那帕知名羅伯莫達維酒莊釀酒師珍斯表示,那帕山谷有許多地區有「微氣候」(micro-climates),也就是單一地區因為諸如丘陵、盆地等混合地形,而產生細微的氣候差異。栽種葡萄專業人士在這幾年,已逐漸了解如何在氣候變化情形下,調節葡萄的栽種情況。酒莊專業人士認為,最新公布有關氣候暖化的科學研究,引起釀酒業者高度重視;然而,全球暖化對葡萄園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還看不到。以那帕山谷為例,其葡萄酒產量僅占全加州的4%、總收益約占整個釀酒產業29億美元的20%;溫室效應負面影響葡萄酒產量,對那帕來說問題並不大,他們最關心的,是還能不能釀製享譽世界的美味葡萄酒。

雖然氣候暖化將可能影響加州釀酒葡萄產量,不過,科學家估計,到時候美國其他地區如俄勒岡州、華盛頓州、紐約上州、緬因州以及加州海岸地區等,將可能成為適合種植最優質量葡萄的候選地區。

【本文摘自八月號新聞大舞台】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日發表的一項報告指出,全球2%的富人依舊掌握逾一半的世界財富,證實全球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設於赫爾辛基的世界經濟發展研究協會(WIDER)的報告顯示,2000年時全球頂尖的1%富翁掌握全球40%資產,這些人多住在美國或歐洲;前10%富翁掌握85%資產。

相形之下,資產排名後50%的人只擁有全球1%財富。

參與撰寫報告的西安大略大學教授戴維斯說:「所得分配失衡在過去20到25年愈趨嚴重。建立資產很重要,因為生活充滿變數,但開發中國家的問題讓許多人難以建立財富。」

窮國與富國的懸殊差距是許多政治人物與經濟學家長久關切的問題,他們認為這是全球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但戴維斯也看到一些希望。高速發展的中國大陸與印度讓許多人開始積聚財富,孟加拉成功推行的微額信貸制度,也幫許多人脫離貧困。在一些國家,土地登記制度使一些人首度擁有土地。

根據該報告,個人資產達2,200美元的成人,就可排進2000年前半數的有錢人之列。全球前10%富有的人擁有6.1萬美元以上的資產,前1%富人,約3,700萬人,擁有至少50萬美元財富。

2000年全球家戶資產約125兆美元,相當於全球產值的三倍,或每人2.05萬美元。這年美國每人平均資產為14.4萬美元,日本為18.1萬美元,印度1,100美元。富人大量集中在歐洲、北美與亞太高所得國家。

另一位執筆人夏洛克表示,中國大陸2000年的所得分配以全球標準言尚稱平均,不過大陸的鉅富人數未來十年將成長最快。

【2006/12/06 經濟日報】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工作,為了生活,哪裡也得去。
圖片來源:法新社。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市場經濟的結構產生根本性的變革,資金、企業與人力較之以往更能突破國界的藩籬,「逐工作而居」也逐漸成為你我身邊隨處可見的例子。這對個人、國家,甚至全球經濟來說,有何影響,是本文想要探討的重點。

到國外工作 對個人必須有強烈誘因

對個人來說,離開家園到外國工作,屬於重大決定,必須冒著失掉原有的社會聯繫的風險。但如果國外工作收入較佳,或者能找尋到更多的成就感,在這些強烈誘因下,個人在考量機會成本後,到國外工作便不再是拒絕考慮的事了。

企業用人 考慮能力及成本

企業目標是很清楚的,就是賺錢,成本的計算更不能馬虎。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對企業來說,市場不但可能擴及世界各地,連生產鏈的地點都可以不再侷限同一國家,人才的靈活運用,更顯重要。

目的國的就業市場 將受衝擊?

國與國之間的收入差距,是吸引人力的重要關鍵。在經濟表現較佳的國家,意味著人口高齡化的現象可能產生,低階工作往往找不到當地勞工充任。對這些目的地國家來說,低階工作的缺額的確需要外籍勞工的「補充」才有可能改善。另外,具有高技能或豐富經驗者,常是各國亟需拉攏的對象,人才的適當流動對經濟發展亦有助益。

外籍勞工進入本國勞動市場時,實際上常受到相當限制,這是因為他們很有可能對本國勞工造成排擠效應。各國政府對此應做通盤考量,從而制訂適合國情的開放政策。

原籍國人力流失 得不償失?

人才不僅是企業的資產,也是國家強化競爭力的必要助力。雖說各國應主動積極創造良好經濟環境,留住本國優良勞動人口,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對原籍國來說,人力往外移動,固然是一大損失,但其所匯回的資金卻也有益處。

此外,因工作移居國外者,也常在工作告一段落後返鄉,這時他們身上往往帶著積蓄或專門的知識及技能,亦可帶給原籍國正面的影響。

逐工作而居 人力跟著錢走

世界在今天不斷縮小中,資金在全球流動,人力也必然如此,高收入便是「逐工作而居」的主要原因。這種現象可能造就各國之間貧富差距的擴大,但也並非僅是全然的負面作用,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正視並解決它所帶來問題,各國政府必須全力以赴。

 

【2006/12/01/聯合新聞網/許惠雯/台北報導】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班到半夜,疲累的自問這一切是否值得?妳也許也有這樣的經驗,總覺得微弱的夢想火光永遠不能實現,但是如果不放手一搏,如何知道也許你有機會擁有不一樣的逐夢人生?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這首約翰藍儂的IMAGINE曾經以最溫暖的聲音唱出「夢想」這兩個字的魔力,也令所有擁有夢想的人都深切的感應到能夠夢的美好。只是,對於大多數每天在工作裡枯萎,在社會中汲汲營營且忙碌生活,又平凡一如妳我的人來說,「夢想」在大部分的時候,往往只是腦海中最美好的烏托邦幻影,總在偶然發呆的作夢時刻,無預警的乍現,接著又在轉瞬間消失。可是,生活真的是只有單一選擇嗎?難道不該為了追求自我的夢想,試著踏出那看似不確定的腳步,用身心體驗一下親手觸碰夢想那種滿溢的幸福感? 

前一陣子在美國有一本書「征服青年危機」非常暢銷,書中所提出的「青年危機」現象,引起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甚至有雜誌針對這樣的現象作出一系列的報導。所謂「青年危機」是指,有越來越多二、三十歲的青年,對於自己的人生產生極大的不安及茫然感,一方面為了適應社會及生存賣力工作,另一方面卻常常不停的自問,「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的人生就要這樣渡過嗎?到底生命的意義為何?我為什麼要做這份我不喜歡的工作?為何我踏入了成人的世界,卻又無來由的感到無力與悲傷。」 

就在這些的念頭驅使下,許多已經開始「青年危機」的青年踏上了追尋夢想的旅程。 

找尋夢想生活方式的青年世代

根據報導,在歐洲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再是社會期望的生活方式。就以歐洲國家中工作最勤奮的英國人來看,去年的英國已經陸陸續續有超過三百萬人開始選擇不同的生活,搬到鄉間或是換個薪水少但是真正喜歡的工作,實踐簡約生活的夢想。整個歐洲也有將近一千萬的人,跟他們一樣開始改變生活的方式。至於美國,這兩年也越來越多人開始拋下高薪又穩定的工作與生活,重新開始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重新回到學校、重新拾起曾經熱愛的興趣,重新體驗追尋夢想帶給自己的心靈滿足。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要健康、愛情、友情、工作、自我實現等五大支柱穩固,每個人就能獲得平衡而樂活的人生。
【撰文/張卉穎】
真正的樂活族應該要有很平衡的生活,找到平衡,就能夠找到生活中的快樂。

怎麼找到生活中的平衡?我自己有個理論,叫「幸福的五角堡壘」,或「紓壓的五角堡壘」。我們心裡面都蓋了一個房子,這房子有五根支柱,如果這五根柱子都經營得很棒,生命的能量就穩如泰山。

第一根支柱是身體健康。

這可以透過有氧運動「333」原則來維持,它指的是每分鐘心跳一百三十下以上、每星期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運動。當我們持續這樣的動作時,體內會分泌大量的腦內啡,讓我們覺得非常愉快、舒服。

另一種方式是間歇性的運動,例如快跑五分鐘、再慢跑五分鐘。這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壓力類似,像我們平常上班要遲到就快跑,但進辦公室一屁股坐下來就兩個小時不動。所謂抗壓力就是能適應環境變遷,當世界改變時,愈快習慣的人就是適應力最強的。除此之外,飲食的部分也要注意,吃東西的原則是不油、不炸、不麻辣,特別是要多吃高纖的東西。

第二根支柱是親密關係。

就是跟家人、另一半之間的關係。這跟你現在有多少交往的對象沒有關係,而是跟你未來能不能長久經營一段感情有關係。

總有一天我們大家都會離開這個世界,心理學家研究的是:誰離開的時候可以了無遺憾?答案是和愈多人發生親密連結的人,愈了無遺憾。

那麼,怎麼在愛情中經營天長地久?我有個「3×3愛情保鮮秘方」,就是一天三次、一次三分鐘,執行「三A」計畫。首先是Attention(全神貫注),這三分鐘要讓對方覺得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溝通對象;再來是Affection(濃情蜜意),常常有身體上的親密接觸;第三是Appreciation(感激)。

每一個成熟的女性,身體裡都有一個4歲的女孩,每一個4歲的女孩,心裡都有一個幼稚的問號:「我有沒有討人喜歡?」這三分鐘男士一定要做到的,就是要呼應這個問號。我有次到50多歲的朋友家吃飯,太太端湯上桌的時候,先生忘情地說:「親愛的,第一次看到妳的眼睛,我就找不到自己,現在看著妳,我還是忘了自己。」這就是夫妻倆一直很恩愛的原因,先生一直在呼應那個小問號。

至於女生要怎麼做?每一個成熟的男性,身體裡都有一個4歲的小男孩,每一個4歲的小男孩,心裡都有一個幼稚的問號:「我有沒有讓人瞧得起?」我另外一次到朋友家吃飯,席間突然飛進了兩隻蒼蠅,一個朋友突然站起來徒手打死牠們,他60幾歲的老婆看了馬上站起來說:「老公,你好棒,打死兩隻蒼蠅耶。」謝謝對方、欣賞對方、肯定對方,這很重要。如果整天都是批評,先生要從哪裡找來力量處理問題?當對方的問號在我這裡可以得到解答的話,那麼自然不需要向外尋求慰藉了。

第三根支柱是社交關係,也就是跟朋友的互動。

這跟你有多少張名片、手機裡有多少號碼沒關係,而是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想找個人聊聊,多少人是你有把握只要你撥電話,他就能放下手邊的事聽你說?

第四根支柱是工作。

跟你賺多少錢、管多少人沒關係,只跟一個問題有關係,就是你有多樂在工作。衡量的標準就是:今天你如果中了樂透頭彩,禮拜一還會去工作嗎?

第五根支柱是自我實現。

把自己的潛能完全發揮出來。可以問三個問題:生命的意義?工作的目的?對人的態度和基本哲學?921發生的時候我剛從巴黎回來,那個天搖地動的晚上,我正想著要不要往外逃命,於是就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最後一天,還有沒有遺憾?」我發現沒有,就回去繼續倒頭大睡。因為走了正確的方向,盡自己所能好好地走,每個人的生命就有了價值,也就了無遺憾。

張怡筠

專欄作家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博士、碩士

【本文摘自30雜誌10月號】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業計畫書的功能是當作企業發展的藍圖。嚴謹、專業的事業計畫書清楚交代了企業的目標,並且是企業在未來成長與發展的指南。
.類別:創意思考
.書名:事業計畫書讓你站穩第一步

▼五分鐘摘要:全美最受信賴創業導師給你的「創業聖經」!

事業計畫書的功能是當作企業發展的藍圖。嚴謹、專業的事業計畫書清楚交代了企業的目標,並且是企業在未來成長與發展的指南。

事業計畫書的架構有下列要件:

◎目標市場

大多數投資人的投資信條是,切入現有市場會比開創全新市場容易,風險也比較低。這部分的目標是要告訴閱讀計畫書的人,你們的產品或服務鎖定的對象確實存在,而且可以爭取得到。

這部分應該說明下列幾項重點:

‧採取市場導向或是技術導向——也就是說公司經營方向是根據市場需求與趨勢,還是根據新產品或服務的開發

‧目標市場描述——說明所有可能的潛在顧客。描述目標市場可以按照人口結構、銷售區域,或是含括以上兩項因素

◎行銷規畫

行銷與銷售是所有企業營運的核心。有效的行銷計畫應該要讓人感覺,公司的行銷方式實際又符合成本效益,能夠為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定位,激起顧客的購買慾。銷售策略應該概述適當的銷售方式,證明公司能夠達成必要的銷售水準,足以維持營運。

行銷計畫重點

‧為商品建立知名度的計畫——可能包括廣告、文宣或是公關活動

‧要傳達給顧客的訊息——說明產品或服務的具體效益、成本優勢與便利性等好處

銷售計畫重點

接下來應該根據行銷計畫,在銷售計畫部分概述公司準備採取哪些作法,實際爭取顧客訂單。銷售計畫主要包括以下幾項要件:

‧業務團隊——由哪些人實際負責爭取訂單,促成交易

‧整體銷售流程——運用這套流程爭取生意、交貨

◎長期規畫

這部分說明自己規畫的公司長期發展方向、潛在風險、里程碑,以及實際的退場計畫,說明公司投資人要怎麼收回自己投資的資金。

這部分內容應該包含以下幾項重點:

‧里程碑——公司預計要達成的具體目標與日期

‧公司面臨的風險與商業危機——以及實際上可以採行哪些步驟,預估未來的風險

‧退場計畫——自己和初期投資人投注在公司的資金,怎樣才能獲得報酬。常見的退場策略包括股票首次公開發行、出售公司、管理團隊收購、購併,以及授權加盟等。每項策略對不同類型投資人來說,都分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更多要件~ 請見《大師輕鬆讀》10/19出刊第200期:〈事業計畫書讓你站穩第一步〉

▼大師名言

※「我們希望了解自己的顧客目前都購買哪些產品,又是在哪裡購買的。我們會從通路以及顧客類型來分析營業狀況,還會去了解有多少貨品是打折出售的。光了解公司的銷售數量是不夠的,還必須了解這些生意的營收效益。」——喬治‧詹姆斯 李維史陀牛仔褲公司前任財務長

※「現金流量最重要。現金流量分析是新創企業最重要的功課,要每個月進行一次現金流量預測,預測要保守,預留空間處理不可避免的意外。」——南西‧葛蕾瑟 創投家

▼選評資料來源

※本期電子報摘錄自《大師輕鬆讀》10/19出刊第200期:〈事業計畫書讓你站穩第一步〉(The Successful Business Plan)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矽谷Web 2.0英雄會:科技業年度選秀會 吸引3億美元創投熱錢

這是自從2000年網路泡沫化之後,每年全球創投界最興奮的一次聚會,各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投業者磨刀霍霍,要在這個矽谷年度盛會「DEMO」裡面,尋找下一個Google、Yahoo!、MySpace的創辦者。
【撰文/楊致偉】

今年九月二十七日,秋初,美國加州南部的聖地牙哥,三十歲出頭的布萊尼(Sean Byrnes)坐在飯店的大廳裡,看著遊艇碼頭裡的船隻和加州的晴空。喝著啤酒,布萊尼的心情卻完全輕鬆不起來。這個出身長春藤名校(達特茅斯學院電腦學士、康乃爾大學電腦碩士)的年輕人,一年前辭去了大型電信公司Verizon的工作,和四個大學前後期同學一起合作開發軟體,要讓所有手機都可變身為電子郵件收發器的軟體。

「我們打算讓所有不夠先進的手機,都具備與昂貴智慧手機相近的功能。」布萊尼已經通過嚴格的篩選,即將在隔天的矽谷科技圈年度盛事DEMO中,第一次發表他們創業的產品。他掩不住的緊張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他即將面臨一群極其挑剔而世故的觀眾。 參與者緊張又興奮

「既漫長又短暫的六分鐘」

在DEMO裡,有著來自波士頓、矽谷沙丘街(Sand Hill Street,史丹佛大學旁最著名的創投聚落),甚至是大西洋彼岸歐洲大陸的創投家、《財星》五百大企業中負責評估購併案的投資部主管或擘劃企業發展的策略規劃人員,以及主辦單位精挑細選的一流媒體科技專欄作家,如《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財星》雜誌矽谷分社、《聖荷西水星報》等。所有人都坐在這個座位早在兩個月前就被預約完的盛會中,布萊尼這個年輕人以及其他六十六家公司的創辦人或技術長,要在DEMO最有名的「六分鐘上場時間」(6 minutes on stage)中,證明自己的產品有其獨到之處,值得台下這群嬌客詢問、報導,甚至拿出大把鈔票投資。

「我從來都沒覺得六分鐘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下了台的布萊尼如此透露。 每家公司只有六分鐘時間的安排,對創投家而言極有效率,對創業家卻是十足的考驗。需要完全服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哲學,以簡短的話語傳遞關鍵訊息。即使你在創業過程中典當房子籌錢,花了一年半時間雇人,寫了有十個專利的三十萬行程式,甚至還跟女友分手,但在DEMO堅持的「讓產品本身說話」原則主導下,沒有人會在寶貴上台時間內吹噓無法驗證的財務、預測或緬懷創業團隊過去的豐功偉業,只有貨真價實地介紹產品。

「我喜歡DEMO的原因就是,這裡聽到的廢話很少。我對克莉絲.敘普利(Chris Shipley,DEMO的創辦人之一與製作人)這種每家公司只有六分鐘的安排印象深刻,」一家連續出席十年,並投下上千萬美元的歐系創投家如此評論。

科技業年度選秀會 從數百家挑出精英決勝負

就像年復一年,永遠有年輕人懷著明星夢飛到紐約百老匯、洛杉磯好萊塢試鏡一樣;在科技業裡,在商學院或工學院的課堂上,永遠都有夢想自己會成為下一個Google、Yahoo!、MySpace創辦人的夢想家、創業家、軟體工程師,不分男女、種族、年齡、背景,爭取這個科技業大舞台的登台試鏡機會。

每個溫暖的加州春天,七十家來自全球各地,從數百家競爭者中雀屏中選、規模不一的公司,帶著他們創業的產品雛形或即將問世的新服務(Yahoo!跟Skype都曾在DEMO舞台上展示過),登上這個廣受矚目的技術競技場,連Google現任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十二年前任職昇陽電腦技術長(CTO)時,也曾在此發表Java這個全新的跨平台程式語言。Java為往後幾年的網路軟體發展者,提供了創新的基礎,影響了無數網路服務甚至是無線網路服務的面貌。 根據統計,光是去年DEMO第十五年(DEMO@15)舉辦的兩天內,就有三億美元的創投資金,投進上台發表的公司。有些產品從這裡出發,踏出他們成為家喻戶曉知名產品的第一步:第一代的Palm Pilot、最早的線上券商E*trade、網路拍賣市場中不可或缺的小額交易平台PayPal、改變美國大眾電視觀看習慣的TiVo,都是過去十年中DEMO有名的「校友」(DEMO alumni)。 其他沒有那麼幸運的公司,雖然在此獲得短期的媒體關注甚至資金挹注,卻永遠沒有成長到足以上市或被收購的規模,就像那些唱片產業裡的「一片歌手」一樣,消失無蹤。

比產品也比表演 兩天內七十種創意大車拚

六十幾家公司在兩天內輪流上場,又只有短短六分鐘,如果沒有精心設計讓台下觀眾們留下印象的演出,就意味著媒體曝光機會及募資機會的流失,因此每個人都費盡力氣打造經典的「演出」(show time):有人在台上彈吉他,有人在台上唱雙簧,有人在上台前一周就失眠,上台當天還是緊張到啞口無言;也有人像是規劃搖滾演唱會一樣,給了主辦單位一張「DEMO分鏡表」,標示燈光師該在第幾分鐘切燈光,音效人員在第幾分幾秒該播放介紹產品的饒舌音樂等。

現在已經成功的Six Apart創辦人班恩.卓若特(Ben Trott),甚至把自己的老媽當神秘嘉賓請上台,現場使用他們的TypePad(該公司招牌軟體),以傳遞「我們的部落格軟體,連我六十歲的媽媽也會用」的訊息,搏得滿堂彩,並獲得當年的「DEMO God獎項」(每年六家登台表現贏得最佳迴響的公司)。

看秀是有趣的,但是好的秀導跟成功的企業經營者,不存在全然正相的關係。「我們有句老話說,上台表現得最好的CEO,得到最多掌聲的產品,最後也許會變成一家無足輕重的公司,而在場上緊張到發抖的老兄,搞不好五年後會把公司帶上紐約交易所!」一位自網路時代以來就出席DEMO的老鳥,身兼數家《財星》五百大公司網路策略顧問的部落客如此評論。「但是這種在兩天之內見識到六、七十種創意的場合,不只是產品創意,還有這些人呈現他們產品創意的巧思,是絕對會讓人上癮的。」

拔得華文媒體頭籌 盼為台灣科技業催生質變

二○○六年,《數位時代雙週》成為第一個被DEMO邀請的華文媒體,遠赴南加州越洋採訪這個科技選秀會。希望這個專題,可以為台灣科技產業帶來一些新的看法、新的勇氣,甚至催生一點點質變。 誠如創辦人敘普利(Chris Shipley)所言:「或許有一天,會有來自台灣的網路公司,登上DEMO的舞台!」衷心盼望,在硬體業已有傲人成績的小島,也會在網路服務或其他創新科技,靠著開放的文化和骨子裡的創業精神,在華人世界裡催生出更多科技傳奇。

【《數位時代雙週》第141期】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就像珠寶盒,失敗則是增添價值的珍珠,
年少時,不要怕失敗,從中找出罩門,自我磨練,
是台灣「迷」世代該放膽嘗試的另類投資。
【文/成章瑜】
每一個人背後都有好幾根繩索,主宰成功,也主宰失敗。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只投資成功線,很少人願意花力氣找失敗的線索。但是只有成功經驗的人,會越來越害怕成功,因為他完全不熟悉失敗這回事。

五十七歲的杜台興,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射擊選手,拿下無數獎牌,但他屢次挑戰國際金牌總鎩羽而歸。百思不得其解,他轉向研究心理學後頓悟:「原來我害怕成功,總在成功那一線間,被我自己砸掉了!」

因為在射擊場上,你必須心無旁騖,才能瞄準靶心。只要害怕成敗的念頭一浮上心頭,即便是短暫的一秒,都可能功敗垂成。

彼得潘症候群:年輕人怕失敗,常怪罪他人、推諉塞責

近來,台灣興起一股「彼得潘症候群」(編按:指即使年紀不小,但行為與個性都還表現得像孩子一樣)。教育心理學專家鄭石岩觀察,台灣年輕人不但越來越害怕失敗,更盡量避免失敗,甚至延後畢業以延緩面對社會。他說,這是「迷(Me)世代」的特徵。

長期觀察台灣社會變遷的台大心理系教授楊國樞也憂心,目前台灣社會有「幼稚化」的傾向,在面對失敗時,常會怪罪他人,或自我逃避或自我苛責,拒絕成長。而中國人的「面子」問題,也讓台灣人在養成教育中,有低自尊傾向,不能容忍失敗,不敢勇於任事,或推諉塞責。

然而,哈佛管理學院教授Stefan H. Thomke說,失敗其實不是壞事,「雖然這麼說的時候,總是有許多人瞪著我心想這人是不是瘋了,但失敗真的是個很重要的歷練過程。」

在鴻海集團富士康昆山科技工業園內,就掛著郭台銘自己寫下的對聯:「失敗常含經驗智慧,堪稱難得諍友;成功只有無知膽怯,實乃差勁導師。」

微軟執行副總裁邁克爾也說,「我們尋找那些能夠從錯誤中學會某些東西、主動適應的人才。」在錄用過程當中,「我們總會問應聘者:你遇到的最大失敗是什麼?你從中學到什麼?」

不只要正面看待失敗,失敗,也要趁年輕。「因為早發生、成本不會太高且有正面貢獻的失敗,應該不只是被容忍,甚至應該被鼓勵,」Stefan H. Thomke說,「如何熟練失敗的快、失敗的便宜、並且朝成功再邁進,十分重要。」

為什麼要越年輕失敗越好?

越早受挫越好:成本低、復原力高,具改變的迫切性

因為失敗是一種很好的抽繩索練習,啟動人們對自我人格形成及思考模式的探索,發掘盲點及罩門;且越年輕失敗,復原力(resilience)越高,越能儲存能量,尤其是二十歲以前。美國心理學家卡提爾(R.B.Cattell)就提出「流質智力」(fluid intelligences)和「晶質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s)的理論。

根據該理論,人的智力分成「流質智力」與「晶質智力」。流質智力,隨神經系統的成熟而提高,如分類、邏輯、推理、記憶等,但二十歲該智力便開始衰減。

而「晶質智力」,則是經由社會文化經驗所獲得,如詞彙、語言等,隨年紀增長而增加。

郭泓志手肘劃過的3道手術疤痕,昭示著他巨大的人生轉折,將一個霸氣少年改造為沉穩成人。(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換言之,人若能越早失敗、受挫,可充分利用高峰時的「流質智力」,更快適應環境、重新爬起來。郭泓志的球涯,就是最好的說明,即使面臨七年的接連挫敗,但年輕,是最大的本錢,讓他更有機會全面改造自己。

有趣的是,在遺傳學上也有相關立論,英國數學家費雪(Ronald Fisher)及美國生物學家萊特(Sewall Wright)就提出論述:所有生物的進化,如果敢先向下降到谷底,就有可能再創另一個高峰。

「這就是中國人講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生物多不願向下增加適應性,就像很多人不願意嘗試失敗一樣,因為他必須面臨生存絕境的考驗,」研究族群遺傳學的台大病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弘毅說。

為什麼一定要降到谷底?因為要到生死關頭,才有改變的迫切性,很多生物的進化,都是從浩劫後而來。

聰明的年輕失敗學,是一種抽繩索練習。

三步驟抽繩,勿妄圖走捷徑

抽繩索是將失敗轉換成日後的成功。但多數人的盲點,在於想找捷徑。但「從錯中找對」卻是一門沒有捷徑、只有苦功夫,而且一定要學會的人生必修課。根據理論,你要如何抽,有三大步驟。

一、打開情緒死結

長期進行心理諮商的鄭石岩說,一般人面對失敗,通常會沮喪、無助、拒絕承認,甚至憤怒。但這時,要使用「現實療法」,認清真實的情況,不能選擇性解釋,才能夠看清失敗的本質。

通常,失敗情緒有四個死結,一、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二、選擇逃避,自以為下一次就會成功;三、以自傲掩飾自卑,阻斷了尋求協助的管道;四、無法靜心,影響注意力以及判斷力。「如果不能夠解開這四個死結,失敗的繩子會越綁越緊,」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說。

二、先找問題點,而不是先找答案

失敗當下,很多人會急著找答案,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敵人在哪裡,怎麼會有對的答案?」許文耀說。

「每一個人背後都有好幾根繩子,」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說。這些繩子,主宰成功,也主宰失敗。唯有找到那些繩子,自我探索、剖析,才可以將失敗轉化為成功。

「最大敵人通常是成見,」許文耀說,很多失敗來自於用慣用的標準看事情,不論是留在自己構築的城堡,或是避開反對你的訊息,都會阻礙你找到敵人。更精確的說,這些失敗,都來自你的弱點。

三、訓練自己擁有改變的能力

要擁有改變的能力,可再細分四個步驟。首先,要先有改變的意願,有些人知道要改變,卻沒有改變的意願。其次,則要找到改變的方向,再設計出短中長期的合理的目標,最後,則要尋求周邊的支援系統。

你必須細緻的檢查每一個步驟,能不能完整蒐集資訊,有沒有短中長期的規畫,是否有正確的邏輯推導,可不可以統整訊息,並清楚的認知環境。答案必須量身訂作,然後每天持續按表操課。如果三天捕魚,兩天曬網,週休二日,就很難改變。


from: 《商業周刊》989期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ing Wild!對生活興趣保持開放的態度,甚至不顧一切的瘋狂追求。它們,日積月累,會逐漸改變你腦袋的結構...
【文/盧怡安】
如何跳好一支舞,和蓋好房子有什麼關係?到處遊歷世界,為何會讓一個廚師做出絕妙好菜?擁有收集棒球卡的嗜好,就能發明受歡迎的紙牌遊戲,賺進十億台幣?

在傳統觀念中,被定位為「非正事」,或者,是純興趣的繪畫、舞蹈,收藏郵票、卡片……等嗜好,如果有人樂在其中,且為之瘋狂,先別說他們浪費時間,相反的,這些無心插柳的生活情調,往往是世界上許多專業領域的成功者,能夠與眾不同的關鍵。

踏進不同文化的異場域碰撞,可以形成大量傑出的新構想。這是非裔美籍的企管顧問強納森(Frans Johansson),二○○五年提出的想法,他稱之為「梅迪奇效應」。

他因周遊各國躋身名廚

在《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書中,提到以下的故事:一九九五年,紐約市瑞典菜餐廳阿瓜維特(Aquavit),史無前例的起用了一名才二十四歲的黑人小夥子薩繆森(Marcus Samuelsson),擔任新主廚。三個月後,《紐約時報》給予這家餐廳的評價,從一顆星,提升到罕見的三顆星。薩繆森成為最年輕就得到此評價的主廚,躋身美國名廚之一。他的靈活點子,使他當之無愧:海帶乾麵配海膽香腸佐花椰菜醬的龍蝦、甜椒覆盆子梅冰與檸檬草優格。龍蝦、優格,是傳統瑞典菜與甜點,但大膽使用日式食材和東方香草,還是讓紐約人驚訝的排隊品嘗。

薩繆森十六歲才上廚藝學校學做菜,他的獨到之處在於創意,而且,很抱歉,這些點子從來不是來自正規的廚藝訓練,而是他小時候就遊歷世界各地的背景所致。他來自衣索比亞,父母雙亡,由於養父是瑞典的地質學家,他自幼跟著遊歷各個國家。嚐遍了西班牙和法國菜,外加南斯拉夫、波蘭、俄羅斯等各地美食。

他信服歐洲的傳統口味,也在後來的旅途中,慷慨接受從泰國、日本到印度的滋味。很難相信,但卻是事實:旅遊生活,是最後讓他大放異彩的原因。

她因習畫躍身國際舞台

時裝設計師溫慶珠的經典設計之一,是有一年的服飾色彩,淺藍色像是雨後的朦朧天空、起霧的湖面,淺紅則帶著詩意。但那如詩的色彩,卻不是來自溫慶珠服裝設計的所學、淵源,而是她跟隨以潑墨山水著稱的中國畫家歐豪年,八年不曾間斷的國畫興趣,所帶給她的靈感。

「國畫裡沒有鮮紅、大黃或大藍。」溫慶珠說,紅就是硃砂,是一種中藥;黃,來自藤黃,也是植物;藍色是靛青,多半是礦物提煉而來,而自然界裡,沒有絕對的原色,總是摻雜了一些微妙的灰色調。那就是之所以詩意的來源。

但她是刻意擷取自國畫色彩的嗎?絕不是。個性不喜拘束的她,既然主動開口說要學國畫,就很執著的將十七歲到二十四歲的花樣年華,「浪費」在這個同學清一色超過六十歲、看似過時的嗜好裡。

只要一隻鳥、一隻蜜蜂,畫得不夠栩栩如生,她就整夜的畫,畫幾百隻、上千隻,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在那近三千個日子裡,那模仿不來的色彩,已深入她的腦海,時機一來,就成為她的設計語彙。

生活及生命經驗的累積,堆疊成一個人的「差異化」高度。而不斷使自己接觸不同的生活情境,即使當時看來,這些經驗未必有用,但可能某天,它們會和自己的工作或事業「相遇」,激出美麗火花。


from: 《商業周刊》989期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國最大電器零售商國美電器總裁黃光裕則以180億人民幣資產,榮登榜首。
圖/聯合報提供

「福布斯」二○○六年度中國富豪榜昨天公布,與去年相較,前四十名富豪的淨資產總和成長了四成六,達到三千零三億元人民幣。同時,出現年輕化趨勢,逾四分之一富豪在四十歲以下。中國最大電器零售商國美電器總裁黃光裕則以一百八十億人民幣資產,榮登榜首。

黃光裕最近才傳出,他與哥哥黃俊欽涉嫌向中國銀行違貸十三億人民幣而接受調查。外傳他們兄弟在創業初期從中國銀行北京分行的貸款絕大部分都沒有如期償還,而是用在個人交易上,包括購買國外資產等。不過國美公司與黃俊欽本人都否認這些傳聞。

至於去年首富、中信泰富集團六十三歲的榮智健排名下跌兩位,以一百五十八億元資產排名第三。媒體報導,他已將中信泰富的發展重心由香港轉向中國大陸。

中國女首富、今年四十九歲的張茵,以一百一十五億的資產排名第五,她是世界最大的包裝紙生產商之一玖龍紙業的合夥創始人兼主席。張茵的弟弟張成飛今年三十八歲,以七十億元人民幣的財富排名第十七位。

昨天發布的排行榜中,有多人從事房地產主行業,個人財富超過三十億元,例如:世茂集團的許榮茂、珠江投資的朱孟依家族、富力地產集團的張力、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的郭廣昌、四川新希望集團的劉永好、仁恆集團的鍾聲堅等人。

入圍的四百位富豪中,以地區來分,廣東地區最富,有六十六名富豪,總資產達一千六百九十億元人民幣。浙江排名第二,有四十七名富豪,次為上海四十六名、北京四十二位富豪、江蘇三十三名富豪。

「福布斯」上海分社社長、亞洲版中國富豪榜製榜人范魯賢表示,大部分富豪財富的增長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過去一年中,中國超過百分之十的經濟成長速度助長了新的投資、消費需求和股票價格的上升。因此,中國最富有的企業家們的財富也攀升。

【2006/11/03 聯合報】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國,YouTube以高價賣出;在日本,社群服務網站Mixi挾著七百萬的會員數,成功在東京證交所創業版上市。Web 2.0創業浪潮,不斷寫下新的奇蹟...
作者:林雅媖

Google九日宣布以十六.五億美元收購美國網路影像服務公司YouTube,為Web 2.0浪潮又添了一莊美事。其實日本最近也有一個開花結果的網路創業成功案例,振奮了許多仍在辛苦努力中的年輕創業家。九月十四日,日本最大的社群服務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Mixi挾著七百萬的會員數,成功在東京證交所創業版Mothers上市,目前市值約一千五百億日幣(約四百餘億元台幣)。經過日本媒體大幅報導後,我的好朋友們都好奇地紛紛打電話問我:「Mixi到底是怎樣的公司?」

日本最大的社群服務網站Mixi。
(本畫面擷取自http://mixi.jp/)

其實我在Mixi上浮潛也有一段時間了。大概從去年底開始,我開始收到日本朋友寄給我的邀請函,邀請我加入她們的網路社群。一開始我大多收到另一家社群網站GREE的邀請信,今年五月之後從Mixi網站寄來的朋友邀請信開始大量出現。本來我以為這種社交網站只是累積朋友數量,大家互相報告近況而已的網站,沒想到玩了一陣子後,發現Mixi是個「一次購足」的社交群,在這裡我不但可以管理我的網誌、建立我的個人社群、開放網路相簿、閱讀好朋友的網誌和社群,還可以加入數十萬個各式各樣題目的主題社群,例如我就加入了「日本全國美食導覽」、「雪那瑞狗」和「喜歡台灣的日本人」社群。

如果我的朋友寫了新日記或有了新的相簿,Mixi就會寄封電子信到我的信箱,讓我時時可以參加好友們的話題討論。Mixi還會提醒我朋友生日、最近朋友在聽什麼歌、看什麼電影,更有一個自動更新的日曆幫我管理社群和好友的重要日期。天啊!我在管理社交生活的需求,Mixi都幫我想到了!

雖說是虛擬社群,但感覺很有歸屬感,就像是HTML版的PTT(台大批踢踢實業坊)電子告示板,仔細想想,社群就是電子告示板的集合體,靠著眾人力量達到知識傳遞的功能。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Mixi上成立社群,就好像在PTT上開板一樣,很方便。社群裡的人具有相同的興趣和目標,常常會變成真實世界的朋友。

其實Mixi每一個單一的服務都不是最創新的,但是Mixi成功地把所有相關的服務兜成一個總體服務系統,介面的設計尤其簡單易懂,讓網友的生活更加方便。根據日本媒體統計,Mixi現在號稱有效使用會員數有六百萬人,每天有二億個網頁瀏覽量,會員中二十幾歲的人口占七成左右。Mixi今年初開始把第二大社群網站GREE和其他較早前很紅的部落格網站打得落花流水,尤其GREE目前的會員數只有三十五萬人,可以說Mixi早已取得日本SNS市場的壟斷地位。即使是韓國最大的社群網站Cyworld於去年底進軍日本、美國My Space的努力經營,也難以撼動Mixi的超人氣。

Mixi具備了龐大的商業潛力,會搭上公開上市的列車應該不單單只是「Web 2.0熱潮」而已。Mixi的獲利方式符合Web 2.0的商業機制,靠網路廣告和會員選擇付費雙管齊下。我們加入Mixi是不用錢的,但如果你要額外的白金級服務,你也可以選擇一個月三百日幣(約八十餘元台幣)的方案。不過Mixi目前的獲利主力還是網路廣告,月營業額平均可以達到二十億日幣左右(約五億餘元台幣),純利占三分之一,約六億日幣(約一億五千萬元台幣),算是相當亮眼的營運數字。

根據Mixi企業網站的官方說法,Mixi名稱的由來是「Mix」(交流)和「I」(我)兩個字合併而成,取意為「加深使用者交流」。Mixi商業服務的最大特色是會員加入完全是靠朋友介紹朋友,如果沒有朋友透過Mixi網站寄邀請函請你加入她的社群,那你是不能自己登錄成為會員的。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讓登錄者的資料更透明化,讓會員可以更安心地將資料公開在網路世界上。

而「招待制會員加入法」正是讓Mixi從二○○四年初成立以來,會員數一路攀升的關鍵,因為這種朋友一層一層介紹出去的機制,讓會員感到更個人化、更安全、甚至感到有點「VIP似的優越感」。

開創這個網站的現任社長笠原健治,也跟著上市的新聞在日本媒體頻頻曝光,他個人占了Mixi六二.五%的股份,公司上市後個人資產達到九百億日圓,以三十歲之齡,輕鬆進入日本「U三○俱樂部」(U三○譯為Under 三○,泛指年齡低於三十歲,跟著網際網路一起長大的網路創業家),在日本受到相當大的注目。

笠原健治是大阪人,二十二歲就讀東大經濟系時創立網路人力銀行「Find Job」,之後他一直追求B2B的網路經營模式,直到二○○四年,看準了後部落格時代的社群網站商機,創立Mixi進入消費市場後一炮而紅。

根據野村總合研究所的統計,二○○七年日本網路社群使用人口會超越部落格使用人數,預估明年日本整體網路社群人口會達到一千萬人。如果再加上各式各樣的商業模式,還有美國Flickr、Facebook等網站的指標影響,二○○七年可以說將成為網路社群經營百花齊放的關鍵之年。由此看來,如果我大膽預測,二○○七年網路發展的關鍵就是「社群」和「影像播放」,應該不為過吧!如果你不同意的話,也許咱們可以上Mixi開個社群來討論討論...


from: 2006/10/26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eb 2.0 ,這個普遍氾濫的字眼,所代表的意涵絕非如媒體所描述的簡單或者令人困惑。唯有真正深刻在1.0時代裡思辨過的人,跳出經驗個框架後,方能真正了解到Web 2.0是一場無聲無息的革命...
作者:黃芳宇

◎永不放棄對網際網路的思辨

一直以來,筆者對於過去網際網路發展十年的思路與經驗未曾傳承給現在的人,總感覺有點可惜。因為網際網路已經是個「既成的事實」,而大部分的人卻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變成今日的樣子。

身為先行者,這十年中,我們興奮,我們困惑,我們大量嘗試各種看起來匪夷所思的可能性;這些思路散落在筆者過去的每一篇文章裡,反覆的思辨與嘗試之後,我們終於知道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

筆者原本打算將這些思路整理成學說,並以「網際網路基本教材」為名發表。然而,初步審視剛整理完的Guideline ,卻驚訝發現裡面有很多東西正開始遭受網際網路新發展的挑戰,而有被改寫的可能。

Web 2.0 ,這個普遍氾濫的字眼,所代表的意涵絕非如媒體所描述的簡單或者令人困惑。唯有真正深刻在1.0時代裡思辨過的人,跳出經驗個框架後,方能真正了解到Web 2.0是一場無聲無息的革命。

Blog,人脈網路,參與式經濟…這些將造成我們生活改變的表象名詞背後應該有著更簡單的邏輯存在。面對網際網路,這個全人類智慧與思維的巨大結晶,我們始終不該放棄以虔敬的心來進行思辨。

◎革命的源頭:儲存與頻寬成本不斷下降

網際網路的革命源頭只有一個,即「電腦儲存成本與網路頻寬成本不斷下降」;反應在社會上,就是「人與人之間聯繫成本不斷下降」;反映在商業上,就是「靠資訊壟斷與資本壟斷的企業逐漸解體」。

在 1.0時代,由於網際網路的出版成本較低,最終導致了媒體產業與出版產業的巨大變革。但是由於成本還不夠低,所以在當時無法爆發 Web 2.0 這種因為訴諸人人參與而造成的其他產業革命。

成本降到多低?這並不容易以實際的統計數字展現。然而,依稀記得在99年時,新浪網推出50MB的超大免費電子信箱。相較當時Hotmail 只有2MB ,毫無疑問顯然是超大。新浪還因此打過電視廣告。

現在你可以隨便就申請到一個容量超過2GB 以上的免費電子信箱。與當年的Hotmail 相較,容量足足成長1000倍;換言之儲存成本跌為當年的千分之一。

這不僅是儲存成本的下降,由於信箱容量變大,用戶會開始寄送大檔案的郵件,因而造成信箱提供者的頻寬流量成本增加。然而現在的經營者仍能夠承擔這樣的成本,顯見10年來頻寬成本的降福驚人。

◎1.0:成本下降對傳統B2C企業造成衝擊

99年時也曾經興起免費的網路硬碟服務。用戶可以把檔案上傳到主機上的儲存空間,不須負擔任何費用。網路股災之後,這些服務全部改成收費服務,例如知名的美國業者XDrive。

然而時至今日,你可以用月費美金約 5元就買到 5GB的儲存空間,而 1GB容量可以免費獲得。由於競爭激烈,XDrive已經在規劃免費 5GB 的空間,預計今年九月份就會推出。

以上的例子筆者並不是要探討免費信箱與免費硬碟產業的競爭與發展情況,只是要說明這十下來到底儲存與頻寬成本降低到什麼程度。真正令人震驚的是頻寬儲存成本下降之後所造成的產業變革。

在 1.0時代,網路媒體興起進而發展成入口網站,對傳統高度資本密集與極端市場寡佔的媒體業造成衝擊;求才網站的興起讓企業求才與個人求職的成本大幅下降,造成相關產業衝擊。

成本下降讓上述企業對個人(B2C)的商業模式有了重大轉變,而成本持續下降將導致某些 B2C企業被個人對個人(C2C)商業模式所侵蝕甚至取代。有些行業會消失,有些行業會被迫向上游移動。

◎2.0:成本持續下降讓C2C企業衝擊B2C企業

C2C 商業模式並不新,類似eBay的個人對個人交易,及美國PayPal個人對個人付款已行之有年。而分類廣告網站Craglist被譽為Web 2.0 參與式經濟的典範,卻也是在 Web 2.0名詞出現之前網站就存在。 在美國已經出現協助個人對個人借錢的網站。一般人借錢通常是借給可信賴的熟人,因為要找到一個可信賴的陌生人成本太高。現在找到一個可信賴陌生人的成本如此之低,想一下哪些傳統行業要受衝擊?

從 1.0到 2.0雖是革命,但卻是漸進式的。因為儲存與頻寬成本並非一夕暴跌而是緩步下降。一定會有許多被視為是 2.0的網站或經營模式在 1.0時代就已存在,只是在成本更低的 2.0時代更為突出。

所有關於Web 2.0 的討論,應該回到「個人對個人聯繫與交易的成本持續下降會導致什麼結果?」的主軸來討論。如果未來會發生所謂的 Web 3.0時代,想像一下當那個成本接近零的時候,會發生的革命。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CTOBER 14, 2006 07:02
尹永燦 (yyc11@donga.com)

“藍色的風馬旗(藏語稱隆達)在迎風飄揚,我的心跟著飄蕩;高高的天上鳥兒在飛翔,白雲飄飄;我愛的戀人啊,來送送我吧,帶著純真的微笑,爲我收拾行囊;因爲有你在等待,所以我才回來;藍色的風馬旗迎風飄揚的那天,我會像一陣風一樣回來。(摘自《藍色的風馬旗》)”

風馬旗是指喜瑪拉雅地區的少數民族挂在樹上或石頭上的一面面小旗。小旗上寫著佛經,每當虔誠的教徒們感到疲憊不堪時,就對著風馬旗祈禱,以恢復力氣,是神聖的祈禱所。

對作者詩人金洪承和他的妻子鄭明京來說,喜瑪拉雅山就是風馬旗。喜瑪拉雅山既是凡人的避難處,又是他們的母親。金洪承根據《The water is wide》的曲子填詞創作了《藍色的風馬旗》,並由他的妻子鄭明京演唱。

這本書記錄了當地人向位於Chomoungma(埃佛勒斯峰)南山腳的坤布地區和安娜普爾納峰徒步朝拜的艱難歷程。安娜普爾納是“盛滿大米飯的盤子”的意思。

金洪承和鄭明京夫婦10多年來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經營了韓國餐廳“小風”。他們通過這本書提出了關於人類起源的根本問題。你現在前往何處……

在他們眼中,喜瑪拉雅山是“正在坐禪的巨人族的高僧或正在冥思苦想的神。”“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呆幾天,就像一隻腳跨進地獄的門檻。”但下山後就會發現胃口大增,一切事物看起來都那麽美好,就連對仇人也會産生惻隱之心。

因爲書中有很多照片,極具視覺效果。如果讀書讀得入迷,不知不覺間讀者也會置身於他們朝拜的行列。作者通過照片生動地介紹了當地人的朝拜之路。通過這些照片,讀者們可以瞭解到雪山的莊嚴和逐漸發生變化的少數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書中絲毫沒有誇張之處,表達了對自然和人類的感情以及空與虛。

鄭明京於今年7月初因肝癌離開人世。在她去世前三天,金洪承首次出版了詩集《在喇叭花盛開的窗邊》。20年前,金洪承在已故詩人高銀的推薦下,正式步入詩壇。

“她已不在,變成一縷輕煙離開我們。我很清楚這一點。不知從何處傳來她的笑聲和她演唱的《藍色的風馬旗》的歌聲。”(摘自小說家申永澈的《秋千詞》)



from: donga.com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雅新在蘇州電子信息博覽會場展出的白光LED路燈,董事長黃恆俊自豪地比出NO1手勢。
記者龍益雲/攝影

第五屆蘇州電子信息博覽會登場,雅新實業展場一隅出現兩座白光發光二極體路燈,董事長黃恆俊自豪地指著一座說:「這是全球第一座。」已接獲韓國、越南、菲律賓訂單並小量出貨。

雅新轉投資大陸蘇州雅新電子,展出印刷電路板(PCB)、軟性印刷電路板(FPC )及液晶電視 (LCD TV)、手機、影音光碟機(DVD Player)等系列組裝產品,展場兩座白光發光二極體(LED)路燈也受到注目。

黃恆俊說,這兩座白光LED路燈的散熱性、亮度優勢,是全球商品化的第一座。

雅新今年9月取得德商歐司朗(Osram)全球首家發光二極體一般照明授權,因無汙染及省電等優勢,有機會取代現有照明市場。

雅新表示,運用奈米超導體PCB關鍵技術,衍生高功率LED的照明元件,未來一般照明涵蓋的路燈、隧道燈、景觀燈、檯燈、礦工燈、手電筒、投射燈等等室內、室外照明光模組,商機無窮。

【2006/10/19 經濟日報】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一天,神出了一道考題給你,要你在最擅長、最喜歡的二件事中,選一件作為一生的工作,你會作何選擇?

從事擅長的工作,很快就可以賺得飽暖甚至富裕的生活,但你不一定喜歡。而喜歡的工作,未必是你擅長的,選了它,至少剛開始時,很難靠它維持穩定的經濟生活,換言之,得忍受一段貧困的日子。

這二個選項,很難有所謂客觀的對錯,但SOHO族會有選擇後者的傾向。他們不喜歡屈服於現實,不喜歡心裡有缺口的感覺,往往分不清楚夢與現實的差別,或者精確地說,他們認為夢和現實根本不該有差別,於是浪漫地希望一輩子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興趣當成工作,悠然在其中。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能夠忍受不安、清貧和等待。

也就是說,要能淡然接受不穩定的收入,不會因此感到不安;要像顏回一樣,陷入谷底時,要有接受「一簞食、一瓢飲」清貧生活的心理準備,而不抱怨懷疑;要在摸索興趣導向工作生涯的過程中,對自我有信心,相信堅持自己的興趣不但可以豐富人生,即使未必可以帶來巨大財富,至少可以帶來經濟上的裕足。

懷著這樣淡然的心情,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不輟地耕耘、歷練,因為不斷地自我修正,精進改變,這個你原本並不擅長的「興趣」,有一天或許會成為你所擅長的生活工具。

於是,你的擅長和興趣便合流成為賴以生活的工作。而這就是SOHO族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標。

嚮往這種的生活嗎?先問自己,在看到生命彩虹之前,願不願意站在山巔讓小雨打濕衣衫!

(作者 羅智強 是輔仁大學大傳系兼任講師)

【2006/10/16 經濟日報】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許多人的職業生涯中,都有轉行的經歷。有人說:轉行,好比是換個跑道重新跑,可這條跑道的終點卻無從得知。當我們在重新構築一個希望之城的同時,就要把一切推翻重新來過,這又好像是一場賭博。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對轉行既心存寄望,又深懷憂慮,不敢輕易嘗試,徘徊在轉與不轉之間患得患失。

圍繞著“轉行”——這個職場中始終熱門的話題,前程無憂(www.51job.com)近期在網上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在線調查,共吸引了2683名受訪者參與。面對這個相對理性的主題,男性受訪者表現出非常大的興趣,比例明顯高於女性,超出六成以上,而女性人數只有四成不到。絕大多數的參與者來自於京、廣、滬三地,年齡段集中於22—29歲之間,大專以上學歷者佔到72.12%。32.43%受訪者的企業背景為民營\私企,另有22.81%為外商獨資(歐美企業),國企與外商獨資(非歐美企業)的受訪者比例也分別佔到了14.83%、10.44%。

轉行——總有千萬個理由

儘管有人說“隔行如隔山”,但是願意去嘗試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在本次收到的2600多份調查樣本中,35.45%的受訪者表示曾經轉行過一次,轉行兩次的人數比例佔到15.02%,轉行三次及三次以上的達到12.78%。不過,仍有36.75%的受訪者一直在原行業工作,從來沒有轉過行,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有著轉行想法的人。在職業道路上,未必每個人都能準確迅速地掌握自己的職業方向,轉行可能也是摸索過程中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不過,轉行的次數並不是多多益善,因為每一次轉行都需要花費精力和時間去適應一個全新的行當和工作環境,這其中必然會支出不小的成本。人生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如果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始終不停地在各行各業中游走徘徊的話,那麼對於他自身的能力增長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有害的。

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仍然在不停地轉換著自己的行業呢?曾經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5%的人認為:“不適應目前行業時,轉行是第一選擇。”轉行的主要依據通常是主觀感覺和對職場潮流的跟隨,僅9.8%的人在轉行前會對新行業做科學而仔細的分析,再根據自己的特點做出判斷。換言之,轉行時絕大多數人比較盲目。這也與本次調查中的數據不謀而合,超出36.56%的受訪者轉行原因是出於“為了獲得更高的薪酬”(見圖1),他們抱著求高薪的目的,向熱門行業聚集,這恰恰犯了轉行的大忌。另有32.43%的受訪者認為新行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表現機會。其中,以“多多嘗試新鮮事物”為由而轉行的人群佔到了28.89%的比例,似乎轉行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一種樂趣。“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嘗試轉行的人也達到12.88%。還有22.14%的人壓根“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不感興趣”,或許一開始只是為了生存而選擇了不喜歡的工作,相信這對於不少剛剛步入職場的人而言,似乎都有這樣的無奈。調查數據中發現,工作經驗在一年左右的受訪者中,“對原行業壓根沒興趣”的就達到31.12%,還有34.04%的人群,他們的轉行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錢”。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轉行的原因也變得越來越客觀。工作兩年左右的受訪者不是再以獲得更高薪酬為目標,而是為了尋找更寬闊的發展空間。而工作三年以上的人群,已經開始關注到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試圖透過轉行來打破目前的職業瓶頸。固然,轉行的原因有千萬種,但並不是每一條都可以成為轉行的理由,求高薪、隨潮流只會令你漸行漸遠;好奇心太重也會令你錯失更多的機會。只有從實際的職業發展狀況出發,分析自身的優劣勢以及行業動態,才能把握好自己的職業走向。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