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全球化遇上M型社會,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階人力將加速遭到取代,在新的職場生態,人才趨勢走上知識與勞力的兩極分野。未來,唯有不斷學習的工作者,才能躋身進化的一端,成為適應M型社會的新人才。

新年伊始,美國通用汽車總裁瓦格納就急著對外發表「繼續裁員」的年度政策,「今年仍有持續降低人事成本的必要。」他預測,通用汽車在美國境內所銷售的車輛,三到五年內就會開始仰賴中國生產;而該公司去年就已連續關閉了十二座工廠。 

資金的流動,顯示未來人力的走向,瓦格納說:「降低生產成本後,公司將把大筆現金投注在業務開展及研發領域。」換言之,在通用汽車的職場裡,美國藍領將被中國藍領取代,而業務與研發人力則是下一波具有價值的員工。 

在英國,時尚品牌Burberry正計畫關閉南威爾斯的生產線,將生產基地移至中國。儘管這項決策遭到查爾斯王子的關切,甚至連英籍奧斯卡影后艾瑪湯普遜也跳出來嚴詞抨擊,但一般預料,南威爾斯工廠三百名員工終將另覓生路。 不只是汽車業,為了因應全球化布局,即便是經典的時尚品牌,也不得不屈從全球化的產業重組力量。當然,台灣也不能倖免。 

賺錢也裁員的時代 

去年12月,獲利不錯的主機板龍頭華碩電腦,突然宣布裁掉三百名生產線員工。華碩考量的並不是精簡人事成本,而是調整策略,在裁撤生產線員工的同時,依然持續增聘研發、行銷及全球運籌相關人才,「未來在台灣的人力結構,將朝知識工作者發展。」華碩如此表示。 

不只是外銷產業,新一波的人力結構調整,也正衝擊著內需產業。去年底,大都會人壽一舉裁撤所有傳統通路業務員,人力資源專家認為,這意味著在保險業務層面,運用知識所形成的戰略性統整行銷力量,已超過傳統的「人面」行銷。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劉靖姍雖不認為傳統通路將被完全取代,但也強調,「若要避免被新通路取代,傳統業務就得升級自己的知識,要賣其他通路不能賣的『高難度保單』。」 

彷彿,當全球化的過程反映在職場上,就是工作機會不斷遭到取代的過程。台大管理學院前院長許士軍分析全球化對職場的影響:「已經知道怎麼去做的工作,未來恐怕不再需要『人』去操作,需要『人』的工作,是發掘機會、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的工作,這就是知識工作。」 

長期觀察科技產業人力市場的經緯智庫副總經理林知明,也發現類似實況,「SOP(標準作業流程)很重要,但未來更重要的人才,是具有特殊生產力的人,他們的生產力無法藉由SOP來仿製,而是來自於自己專精且豐厚的知識,以及特有的運用知識技巧,以科技產業來說,像是研發、行銷就是別人無法取代的生產力。」 

做一個知識工作者 

換言之,在未來的職場中,工作機會將簡化為兩個極端,勞力操作,或者知識工作,形成一個符合M型社會的職場生態。而具有價值的工作,屬於後者。當我們開始思考全球化及M型社會趨勢底下的職場挑戰與契機時,無論是來自產業界的訊息或是學術界的探索,都指向了明確而一統的方向:必須成為知識工作者。 

「知識工作者將是重要資產!」上個世紀末,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出這個趨勢預言。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勞力的價值降低,個人的職場價值取決於知識的累積與運用。

 何謂知識工作者?《思考型工作者》一書的作者、管理大師戴文波特如此描述他們的形貌,「靠動腦謀生,工作的重頭戲是運用知識,他們解決問題、了解並滿足顧客需求、制定決策,並在工作上與別人合作溝通。」拆解戴文波特的描述,會發現未來具有高度價值的生產力,是問題解決的能力、為客戶擬定策略的能力、溝通傳遞知識與經驗的能力。 

事實上,國內人力資源專家的看法與大師說法幾無差異,尤有甚者,他們依據國內職場生態的特性,更進一步的將上述三種能力,具體畫分為四種未來所需的知識工作導向:戰略思考、跨國適應、多元專業、創意行銷。 

隨時不忘自我升級 

如果說,不斷學習是成為知識工作者的唯一途徑,那麼上述四種未來所需的職場導向,就是當今年輕世代值得積極挑戰的學習領域。雖然,每個領域都有一定高度的門檻,不過劉靖姍強調:「當你看到現在大陸年輕人對於學習的熱忱與積極,你就會有深刻的體認,台灣工作者如果安於現狀,很快的,就會失去競爭力。」 

劉靖姍也以自己擔任人資主管的角度提出建議:「人資主管當然會鼓勵員工進修,但進修了多少課程並非我們評斷競爭力的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學習態度』,當主管發現你隨時保持自我升級的意識,對公司來說,你就是值得期待的潛力股。」 

30世代如何因應M型社會的職場挑戰,最根本的答案隱隱浮現:保持學習意志,隨時不忘自我升級! 
未來需要的四種M型人才 

針對M型社會現象所造成的職場衝擊,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今年一月提出政策建議:應該從教育制度著手,讓未來人才具有適應全球化經濟生態的新能力。 

然而,對於已經步入職場多年的30世代來說,「教育」二字顯得遙遠,我們不再具有回到學校潛心苦讀的客觀條件。唯一可行的替代方案,是透過不間斷的自我進修與學習。這需要發自內心的升級意識,還有,清楚明確的學習方向。 

方向在哪裡?綜合專家看法,當職場生態隨著M型社會化的腳步演進,國內企業未來最需要的職人,將歸於四種屬性:策略思考、跨國適應、多元專業、創意行銷。這四種未來職人的原型,正是當今30世代自我提升的最佳方向。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主動提出戰略建議,才能創造商機。」 

經緯智庫副總經理 林知明:「沒有跨國適應力,如何跟著台商腳步前進世界?」 

全球人壽副總經理 劉靖姍:「保險加行銷、保險加投資……金融業急缺多元專業人。」 

麥肯錫公司顧問 劉至瑞:「用創意行銷的技巧表達自己,才能讓你的知識被看見。」 

M型人才1 
回應顧客需求,升級為……戰略思考人才
 

大概是教育的關係吧!台灣人比較習慣聽命行事,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於是,也就缺乏整體性的『策略思維』。」麥肯錫公司顧問劉至瑞提出他對國內上班族的觀察。在他看來,當職場環境隨著M型社會化而進入知識當家的時代,藉由策略思維而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受重視,然而這卻是國內30世代目前最缺乏的能力。 

不約而同的,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也提出類似的說法。「戰略思考能力十分重要!」邱文仁從「業務工作」開始說明,她分析,早期業務員的工作是以成交為目的,工作的重點是對客戶鞠躬哈腰,「能應酬、會哈啦,甚至是會耍耍嘴皮子」;而在過去幾年,業務型態轉變為「顧問型業務」,能對客戶提出企畫性的想法,提供「包套」的銷售建議。然在不久的將來,業務再進化,工作性質將不再只是應酬、哈啦或顧問,而是主動的「戰略型業務」。 

主動的態度是關鍵 

最大不同,在於被動或者主動。「戰略型業務會主動的為客戶發現問題,並且主動提出最佳解決方案。某種程度上,他們必須像是各自領域的『專業分析師』,具備這種能力,業務的工作就不是其他通路所能取代。」邱文仁說,未來的業務人員必須依據市場最新趨勢,主動對客戶提出最為有利的產品規畫。「廣告業務必須依照市場趨勢,分析『什麼時候在哪些媒體曝光對客戶最有利』;理財專員必須知道客戶在何時需要哪些商品、適合投資哪些區域或產業。」 

而戰略思考的基本元素,則包含了三個關鍵的能力:情報力、專業力、語文力。道理不難理解,既然要分析市場趨勢,自然需要掌握市場的動態情報,而說到分析,則需要對此領域的充分專業知識。至於趨勢的掌握與知識的累積,當然需要以語言、文字做為工具,進行最有效率的汲取。 

換言之,要提升自己的戰略思考能力,首先就得強化外語能力,以語文為基礎,大量吸收國外的產業趨勢動態及專業知識。此外,劉至瑞則建議年輕上班族,不妨可以從「練習」策略思考開始做起,例如,雖然自己只是小職員,但可以試著想想「如果我是主管,我會怎麼做?」 

用戰略思考布局職場 

戰略思考力不只適用於對外的業務領域,內勤工作者為了避免遭到淘汰,同樣必須養成戰略思考習慣。林知明以科技產業的職場生態說明,「科技業的世代交替速度快,永遠有新技術、新產品,從業人員在埋首專業之餘,必須隨時分析產業裡的風向變化,提早因應未來的趨勢,進行戰略性的職場思考,先行布局。」 

林知明舉例,「在LCD螢幕普及後,資深的映像管工程師現在幾乎沒處可去了。在這個產業中,產品或技術是有可能完全消失的。」他建議,科技業的職人應該隨時抬頭看看這個世界,看看產業與市場上發生了哪些改變,從中分析自己的專業是否符合未來趨勢所需,宏觀而專業的擬定職場規畫的戰略布局。 

不懂英文OK嗎? 

邱文仁:從104人力銀行的徵才需求條件來看,每一百個工作機會,平均約有四十個以上需要英文能力。換言之,不懂英文,工作機會減少一半以上。 

劉靖姍:以全球人壽的標準來說,多益測驗450~500分是最基本的英文能力要求;隨著職級提高,標準也會向上提升。英文的功能不但是溝通,更能大幅擴增網路學習的空間,是培養國際視野的基本工具,因此,也是全球化時代的職場基本競爭力。 

劉至瑞:比較兩岸職場青年,中國城市精通英文的人口已經超過台灣。如果想在外商工作,英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從面試到Email,完全是以英文溝通。曾有一名求職者來面試,雖然他的腦筋靈活,專業能力也符合我們的要求,但因為面試時英文溝通表現不佳,我們還是決定不予錄用。 

M型人才2 
回應企業外移,升級為……跨國適應人才
 

全球化趨勢讓企業開始將勞力移向成本低廉的地區,於是企業體內M型社會的勞力密集端,將是低價勞力者的天下,但於此同時,企業亦開始需要具有外派適應力的本土知識工作者,做為進軍海外的主帥、參謀。「不過,適合外派的人力卻沒有同步增加。」人資專家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如此表示。邱文仁認為,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心態」,「多數人不敢離開『舒適區(Comfort Zone)』,安逸在自己認為最穩定安全的職場領域裡,缺乏挑戰的勇氣與信心,不願走出去。」 

懂管理,才能出國打仗 

表面來看,心態問題無法藉由進修學習來立即扭轉,不過,透過對外派工作所需技能的知識學習,卻可以逐步強化自己對於外派工作的勇氣和信心,成為企業未來最仰賴跨國適應工作者。學習的方向除了想當然爾的外語能力之外,對於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的強化,將是關鍵。 

林知明表示,製造業外移雖然造成本土基層勞工的工作機會減少,不過,外派管理人才的需求卻也因此增加。而除了製造業之外,同樣的,金融服務業亦正迫切需要具有國際適應力的管理人才。劉靖姍以中國市場為例,她指出,中國大陸的保險市場目前處在初步開發階段,此時台灣的業務專才進軍中國仍有空間,但到最後,業務人員終究會逐漸在地化,台灣工作者若能具備管理能力,較能掌握中國市場的未來工作機會。 

不過,管理人才卻正急缺。林知明表示,本土企業過去傾向「人治」,相對缺乏「制度」、「標準作業流程」的基本管理觀念,老闆對於具有國際視野的管理人才也較不重視,在此之下,台灣的工作者也就缺乏了國際觀與管理能力等層面的認知與訓練,這是目前各個產業在因應全球化而向外發展時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不少科技業的case都是這樣,在台灣沒有管理經驗,卻忽然被派到人生地不熟的拉丁美洲,要求管理一個墨西哥人為主的生產線,當然會適應不良,無法勝任這種全球化的新工作。」 

外語強,還要適應文化 

除了管理能力之外,對於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是跨國適應力的重要關鍵。「在全球化的企業生態裡,你可能隨時會和兩個以上國家的人一起開會,就算你的英語很棒,但如果不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你還是有可能會說錯話,搞砸自己的招牌。」劉至瑞舉例,在中國,你要稱你的老闆是「董事長」、「總裁大人」,但在美國,「John就是John,不管他的職級比你高多少,你都不該叫他President John,否則會被當做怪人。」總之,會說英語不代表你就具有國際觀,重點還是要多看看國外的企業文化,了解他們的想法。 

在外商工作的劉靖姍,對於「文化適應」的議題特別感同身受,「就算你不打算離開台灣,但外商進來台灣的機會愈來愈高,一旦你的老闆變成外商,就要做好跨國文化適應的準備才行,因為公司不但會要你處理在地的事,也有可能忽然要你處理其他國家的公司事務。終究,你得和不同的文化打上交道。」 

「管理」是重要的職能嗎? 

劉靖姍:全球人壽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職能」涵蓋了三個階段層面,分別是專業知識、專業職能以及最高層的領導管理職能。此外,在我們的「教育訓練路徑圖」裡,除了證照、專業力、核心職能,領導與管理能力也是重要項目。 

邱文仁:成功的管理,能讓你的能力倍數擴增。 

劉至瑞:在職場上,你不能單打獨鬥,而是必須透過團隊合作來完成任務。經由管理與領導的訓練,你能知道如何影響團隊,讓自己的想法落實在團隊表現上,提高自己的能見度。 

林知明:管理靠得是「身教」,要提升管理能力與技巧,不見得一定要去念個EMBA,建議上班族可以從「學習典範」的方法來進行,找到自己的「心靈導師」,讓他的管理風格融入自己的理念,從中提升管理的認知與技巧。 

M型人才3 
回應多功能時代,升級為……多元專業人才 

在這個時代,金融業需要大量的行銷人才,行銷人力雖不難找,但是既懂行銷、又懂保險的人實在不多。」帶著一點抱怨的口吻,劉靖姍這麼說著。 

邱文仁則是從人力銀行資料庫所顯示的企業徵才需求,做出這個結論:「當你同時擁有兩個性質迥異的專業時,既是某領域的專家,又是另一領域的達人,那麼你這輩子就不怕沒飯吃了。」 

其實,人資專家們在此強調的並非單指高深艱澀的學術專業能力,而是一種藉由多元跨界學習而創造的競爭力差異化效果。 

「某種程度來說,這種能力是為了因應M型社會的趨勢。」邱文仁解釋,M型社會的特色之一,就是「少數人把工作機會都吃掉了。所以,只是稱職還不夠,你必須一人多功。」她隨便舉例:稱職的總機會留話,更棒的總機能直接解決大部分的客戶問題;稱職的總編輯能編好一本雜誌,更棒的總編則是座談會的專業主持人。 

多元專長有助人脈 

劉靖姍從保險業務的角度分析,她表示,保險業務員現在雖然面對銀行、電話、甚至電視等新興通路的威脅,但如果你不但懂保險,也深諳投資之道,熟悉各種基金商品的特性,那麼你對投資型保單的行銷競爭力就遠非新興通路所能比擬。一人多功,你不但是保險業務,也是客戶的投資顧問,職場地位難被取代。 

除了職場地位更加穩固之外,多元專業力還能提供了附加價值,「它可以提高你在職場的人氣指數。」邱文仁用最簡單的例子說明,「聯電工程師Justin在出了《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那本書之後,大家對他充滿好奇,覺得他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工程師,瞬間人氣爆增,能見度超高。」她表示,不管是學料理、學音樂、學魔術等,雖然好像和職場專業沒有太大關係,但是這些技能都有可能提高你在主管眼中的「辨識度」,拓展你的辦公室人脈,更有助於你的職場發展。幾張證照才夠用? 

劉靖姍:金融業重視證照,不只金融專業領域的FSA、CFA等,其他領域如會計師執照、律師執照等,在金融業中更有加分效果。 

林知明:證照在科技業頗為重要,但你不需要「蒐集證照」!應該針對自己的專業領域,專注於攸關未來發展的關鍵證照即可。 

劉至瑞:在服務業,與其看到你的證照,我們更看重實際表現,擁有證照不代表你的服務態度就很親切,也不代表能懂得客戶感受。應該說,服務業更重視的是培訓,五星級飯店與汽車旅館的服務員態度差別很大,這不是因為證照,而是員工受過專門的培訓。 

M型人才4 
回應反複製時代,升級為……創意行銷人才
 

當全球製造業產能,紛紛移往勞力成本低廉的地區,「低價化趨勢」儼然成型,要在低價化競爭當中維持一定的商品價位水準,則有賴於品牌力,這是近年來台灣產業積極發展品牌的原因。於是,品牌人也就成為最能適應M型社會趨勢的人力之一。 

無法仿製的生產力 

可惜,台灣卻缺乏熟悉品牌經理的人才。林知明表示,台灣以前做OEM、ODM,是在國際品牌的背後打天下,自己從來沒有品牌策略思維與操作經驗,因此當國內產業走向品牌化,人才短缺是可以預見的。而要如何成為未來最需要的「品牌人」?邱文仁表示,在品牌愈來愈多的環境下,一個品牌的成功經營,必須要有足夠的創意行銷表現。換言之,創意力、行銷力,就是品牌經理人的必備要件。 

事實上,創意行銷力的養成不僅得以運用於品牌經營,在科技資訊產業與金融保險產業,創意行銷也將是愈受重視的競爭力之一。林知明表示,科技產業注重製程,一套製程運轉順利後,就能搬到世界各地大量的複製生產,但有兩種工作是無法複製的,即研發與行銷。兩種工作都仰賴創意,當你是個具有創意的研發人或行銷人,你在科技產業的職場地位就不必多慮。 

劉靖姍則指出,一個金融商品的誕生,包含了趨勢判斷、研發、企畫、包裝等階段,目前看來,研發之前的部分還能「承襲」國外,但在未來,國內業者終需自行開發出適合本地的金融商品,這除了需要高度金融專業,更需要創意發想與行銷手腕。 

懂得運用創意行銷力,不但能夠符合未來職場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自己在職場的溝通力、領導力。劉至瑞表示,台灣人過去不習慣表達自己,缺乏行銷自我的訓練,而這也容易在全球化的職場環境中造成溝通不良的問題。 

「當你腦中有了策略性想法之後,你得告訴你的團隊,但你知道怎麼說嗎?如何開頭?哪裡該舉例說明?哪裡該下結論?這都是有學問的。」他強調,如果知識時代的職場價值是知識思考,那麼學會創意行銷自我,才能讓自己的職場價值被接納、被看見。

迎戰M型職場,台灣30世代缺什麼? 

邱文仁:英語能力、接受外派的勇氣、管理能力。 
林知明:英語能力、國際企業的制度觀念、接受外派的開放心態。 
劉靖姍:國際視野、壓力管理、管理能力、快速學習的企圖心。 
劉至瑞:英語能力、文字語言的溝通傳達、策略思維、顧客導向的思考、國際視野。 

from:《30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