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錢都煩惱,有錢人頭疼的課稅問題,有錢卻買不到符合需求的金融商品,究竟該投資國內或海外?
【文/劉菁菁】

 沒錢很煩惱,錢太多,一樣也會煩。

專門伺候頂尖有錢人的銀行財富管理專家觀察,台灣有錢人,面對名下資產,通常會有五個困境:一是錢滾錢,不是太保守就是風險太高;二是課稅問題讓人無所適從;三是有錢人真正有需要時,銀行只能給規劃建議,卻無商品可以提供;四是誰來提供兩、三代的長期服務;五是錢留在國內還是國外。

儘管大家在喊窮,但是,台灣的有錢人,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多,都還要有錢。

瑞士銀行聽過吧,這是一家舉世聞名,專門伺候超級有錢人的銀行。瑞士銀行在五年前,就已經在台灣發展私人銀行業務,而所謂私人銀行,指的是比財富管理等級更高的貴賓級服務,以瑞士銀行為例,專門伺候流動資產逾3,300萬元(100萬美元)的客戶。

瑞士銀行就估計台灣有錢人的規模,在亞太市場規模,僅次於日本、大陸,排名第三。國際級拍賣公司佳士得則估計,台灣的藝術品買家的實力,還是在大陸之上。

有錢歸有錢,依照瑞士銀行台灣區財富管理負責人陳允懋,最近在中美工商聯合會議中,公布針對台灣財富管理市場所做的觀察中指出,台灣有錢人煩惱不少,因為台灣有錢人竟然有55%的有錢人放存款或是現金,居亞太之冠,另外16%是股票投資,可見七成以上流動資產配置,不是太保守,就是風險太高。

台灣有錢人流動資產配置出現這樣兩極化配置,追究背後原因,多少和國內金融商品的限制太多有關。舉例來說,現在全世界的錢都想跟大陸投資沾上邊,但是現在在台灣,連大陸投資沾點邊的基金,都買不到。

再者,天底下的有錢人,最在乎的就是稅。對有錢人而言,資產到達一定規模時,節稅能發揮的效益,遠大於投資報酬。

不過,在台灣,即使是法律才能規範的繳稅義務權利,變化之快,也讓有錢人大呼:規劃趕不上變化。姑且不論,綜所稅將從目前屬地主義,改為屬人主義,境外所得將於民國98年納入個人所得課稅範圍等立法問題,屬於解釋令的範圍, 像是近期新發佈的海外保險給付,不適用遺產稅免稅範圍的解釋令,就讓買了不少海外保單的有錢人,大呼無所適從。

即使在當天會場中,就有不少與會人士針對稅負對發展國際金融商品不利的現象,公開發言,有位金融界董事長級人物私下透露,以前他在香港時,薪水高、課稅輕,回到台灣薪水變少了,繳稅卻更重,這樣的環境,怎樣讓錢留在台灣?

稅賦的解釋權在稅官身上,金融業一旦設計到有節稅效果的金融商品,從幾年前的抵利型房貸,到去年的他益信託,事後全都被國稅局一一封鎖。銀行業主管說,有錢人在節稅這一環上,要的不僅是規劃建議,而是有具體商品,可是到底節稅這一環,是否只有會計師才能做,法令上仍舊模糊,節稅商品最後出問題,到底誰來負責,也莫衷一是,短期來看,有錢人要想節稅,要從銀行得到規劃和建議之外的具體商品,恐怕還有得等。

有錢人還在乎另一件事,就是隱私。自己到有多少錢,愈少人知道愈好,所以,在國外,多半是頭髮半白的專業人士提供財富管理服務,取得信賴後,服務對象可能從父親到孫輩,而銀行能提供的服務不只是規劃而己,還應包括可以歷經數代的金融商品。

像是瑞士銀行公布與客戶往來的平均時間是46年,就讓在場金融界感到折服。

不過,以目前國內金融環境來看,平均每位有錢人會與三家財富管理銀行往來的經驗來看,有錢人仍在嘗試從中找到足以一輩子託負的銀行。

隨著金融業開放的腳步,愈來愈多台灣的有錢人考慮:「錢放國內還是國外?」依照瑞士銀行提供的國際比較數據來看,目前台灣提供的的財經環境,整體而言,不如香港、新加坡。

儘管如此,依照數據顯示,台灣現階段絕大多數有錢人的資產仍是放在國內為主,因為與國際級外商銀行往來的,仍以大企業及企業主為主,至於活力旺盛的中小企業及中小企業主,仍習慣與本國銀行往來,但是這個現象,未來將因外商銀行競相吃下本國銀行而徹底改觀。

以最近渣打銀買下擁有83家分行的新竹商銀為例,原本只有八個分行,且只分佈在都會的渣打銀行,轉眼間將分佈在大街小巷,原本就已躍躍欲試的花旗銀、匯豐銀等,一旦也加入,台灣金融版圖的玩家跨入國際級水準,連帶也會將客戶帶入一個新的更寬廣領域,屆時,台灣錢恐將快速流向國外。

【財富人生第10期 2006年10月18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